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有着類似的重點,他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保持獨立。

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樣,我們也提倡孩子自己學技術,自己去成就自己;但是不同的是,我們現在的育兒目標是要和我們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希望孩子們能夠獨處,當他們離開父母時,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不想讓孩子成爲我們自己的翻版,也不想成爲幫助我們實現夢想的工具。曾有太多的父母把自己年輕時的遺憾或夢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爲我們實現願望,對孩子來說,這是不公平的。

想讓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擁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喜好和品位,他們可以順從自己的夢想去奮鬥,可以選擇去實現自己的期望。

所以,怎樣幫助他們獨立生活呢?允許他們自己面對,自己決策,自己做事,自己承擔各種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對父母來說,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當面對剛剛學會穿衣的孩子們,他們自己艱難的穿衣穿褲時,身邊等待的家長們心急如焚,簡單而簡單的一個動作,對孩子們來說似乎異常複雜。這段時間,我們很難剋制自己不參與其中。

面臨孩子在學習問題上的苦惱與糾結,我們也很難做到袖手旁觀,不去幫忙。

在孩子們磨磨蹭蹭的面前,我們似乎無法做到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要讓孩子獨立成長,我們父母太過不能獨自面對。

對着3歲的孩子,我們每天都告訴他們“多喫蔬菜有營養”“來媽媽幫你係鞋帶”“你渴了,喝水”“你困了,睡覺吧!”

對着7歲的孩子,我們每天都會說:“把玩具收起來”“快點寫作業吧”“那個不好看,你試一下這個。”

對着16歲的孩子,我們常常說:“你們去哪兒?“你現在最重要的學習,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用考慮.”

假如我們是上述年齡的孩子,父母總是這樣在耳邊呼喊,我們會有什麼感覺?

由反對無效到習慣接受。被父母馴化,對父母的依賴性也在慢慢形成。一個十歲的孩子一直都不會自己收拾書包。從不自己收拾臥室的房間。甚至不知道襪子放在什麼地方。如果一個人長期依賴他人,除了感激,他對他人的感情比以往更多的是挫敗感和無關緊要的感覺。

家長也顯得進退兩難,一方面,孩子年齡小,缺乏經要大人的幫助和引導,我們不想看孩子受挫傷心,總想盡辦法幫孩子孩子,他們似乎沒有很強的責任感,大部分都是“懶惰”。自身父母幫忙做,也不體諒父母的辛苦。

爲了讓孩子能獨立成長,身爲父母就要學會放。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己做事的好習慣。

培育孩子的獨立性,並不意味着父母放任自流,相反,我們在培養孩子能夠獨處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付出。

希望孩子獨立,不是讓父母無所作爲,而是讓父母更理性地行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