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气田企业而言,随着油价持续低迷,数字化转型成为应对低油价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天津大港油田信息中心为提质增效添加“智能引擎”,助力油田公司实现全年目标圆满完成。

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重要引擎,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是老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信息化+科技创新”等手段,聚焦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不断开拓信息化新技术、新业务,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建设工作,为油田公司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添加“智能引擎”。

模式再升级

数字化地面“智能换代”

按照“单井—管线—站库”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采油二厂建成地面数字化的“王徐庄模式”,在此基础上,今年开启了“港西+王徐庄模式 2.0”建设。目前已完成王徐庄油田77口油井的自动化升级改造。运用新兴物联网技术在井丛场应用,完成了港西油田1号井丛场数字化建设,并启动港西2号井丛场智能化建设。信息中心自主研发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全盛”油水井数字化系列产品,发挥出了“杀手锏”的作用,初步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低成本应用。通过单个RTU控制柜可以集中监测28口油井的全类型生产数据,大幅压缩了RTU、控制柜、光纤等设备和辅助施工,经济效益成倍提升。

功能再提升

数字化现场“智能指挥”

全面推广工业视频监控项目,推进生产现场智能化。开展油气井视频监控建设,为油气井生产现场管理提供先进手段,提供可视的环境监测措施。推进重点井作业现场远程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利用物联网、移动应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对钻井、修井等施工作业的远程实时监控、跟踪与展示、前后方协同研究、指挥与决策分析。加快推进无人机在相关业务领域的落地应用,通过无人机对管道和重点生产区域进行日常巡检,提升巡检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推进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实现公司生产运行过程全面监控、科学调度、应急指挥,构建生产主导、多专业协同、多部门响应的大生产智能管控模式。通过为生产现场安装“天眼”,让管理和技术人员能将现场尽收眼底,实现“运筹帷幄之中,‘管控’千里之外”。

管理再创新

数字化办公“智能优化”

在疫情防控和提质增效的双重挑战下,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数字化办公新模式,利用业务流程建模技术,构建可视化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平台,实现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理节点与业务应用系统同步更新,构建起业务流程再造和管控新模式。利用移动应用和系统集成技术,全面构建起高效敏捷的掌上办公模式,大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率。积极推广桌面视频会议,上半年,累计开通桌面视频会议系统账号1500余个,支撑油田公司及各单位线上会议3968次、与会40562人次,开启了油田公司会议组织新模式。

同时,信息中心围绕提质增效目标,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全面拓展,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信息中心开发建设了生产经营一体化平台、合同审查智能辅助、无现金报销等信息系统。全面推广移动应用、综合办公、港信通等信息系统,为提高油田公司办公效率、问题协调督办、营造舆论氛围等需求提供信息化支撑。

基础再夯实

数字化资源“智能管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环境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取消了二级机房,实现了数据集中、软件集中、硬件集中、成果集中及共享应用。构建大港油区“一张”局域网,网络覆盖所有基层班站。

组建了大港油田网络安全运行中心,初步建成了可管、可控、可溯的网络安全机制。圆满完成了公司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演练、“两会”等重点时段的防控工作,召开信息安全例会4期,发布安全风险预警12例,处置各类网络安全事件152例,阻断疑似攻击行为300余次,重保期间分析网络安全告警事件14万余条,网络安全监测分析能力大幅提升。牢固的信息资源基础建设,为油田公司提质增效提供网络保障、数据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袁斐 陈雨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