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傅斯特

中國人對科學有一種超實用主義的心態,喫了虧才感到痛。

21世紀最初的20年,有兩件事讓中國人覺得痛。

第一件事,中國人渴望了幾十年的諾貝自然科學獎,終於得到了,但鄰國日本,在2001年發誓要在50年內拿30個之後,19年拿下了19個,平均一年一個。

這件事本來也不會那麼刺激,只是發生了另一件事。

引以爲傲的企業華爲,被人說掐脖子就掐了脖子,在壯士斷腕之後,華爲董事長任正非遍訪中國一流研究機構、大學,痛陳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大國博弈一出手就是死穴,驀然回首,纔會發現我們過去走得還是有點飄。

不知從何時起,科學家在中國從萬衆敬仰變得默默無聞。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能一口講出的科學家,大多數還是1950年代風靡的那一批。

其實,中國仍在追趕的路上,剛剛可以看到先行者的背影。

站在技術奇點的前沿、大國博弈的風口浪尖,發達國家每一刻都可能圍堵中國,我們越發擔憂:中國到底有沒有能力接受挑戰?

那些頂尖的科學家和企業們,能否讓中國走得更穩?

那些隱跡於世的“掃地僧”

國際上有一種偏見:中國習慣了“拿來主義”,於製造業,那叫山寨;於科研,那美其名曰“跟隨借鑑”。

日本的19個諾貝爾獎,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由企業研究支撐的。瞭解到這一點,會讓我們更加心焦。

不過,幸運的是,在中國的大學、研究所,尤其是企業中,也有那麼一批赤誠的人,他們不如企業家名聲顯赫,也很少拋頭露面,雖然做出了許多成績,卻連合影都得站在官員的身後。但是,他們的工作,不僅正在改變中國與世界,也將不斷刷新人類能力的高度。

他們和那些國際同行有着相同的特質,他們愛好,他們信仰,所以他們努力鑽研,精益求精。

都說,在今天的中國,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全國,這讓中國在移動互聯方面獨步全球,但你是否曾擔心過——

◎ 本來只是掃二維碼買個糖葫蘆,結果卻讓手機中了病毒;

◎ 只是在QQ接收了一條消息,結果電腦就被控制了;

◎ 在微信羣裏點開一個紅包,卻發現銀行卡號都被人盜走了;

……

事實上,我們曾不止一次和各種危險或狹路相逢,或擦肩而過。只是有人把我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有這麼一位科學家,他叫於暘,在圈內被尊爲“TK教主”。

於暘在騰訊X-Talk現場分享了他對網絡安全現狀的觀察

微軟有一個全球Hacker貢獻百人榜,TK教主曾高居第二。

微軟曾花了十年時間強化Window7系統的安全防護,並廣邀“天下英雄”參與測試。TK教主一時技癢,找到了破解方法,於是就成了全球第二個獲得微軟安全挑戰懸賞的黑客,獎金10萬美元。

微軟全球黑客貢獻百人榜,於暘曾排名第二

你以爲TK教主是天生的電腦超人嗎?

錯!他和魯迅先生一樣,一開始是學醫的。

而當有人問起這位醫科畢業、轉行網絡安全的奇才時,“TK教主”的回答卻雲淡風輕:

圖片來源:知乎

這裏還要介紹一位,吳石。他點亮的技能樹似乎就是“找漏”,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爲“全球發現漏洞最多的人”。

傳說,他在微軟工作時,過去一年的工作量,這位老兄一個月就完成了。他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奉旨在家上班,獲得比爾·蓋茨的點贊,業內人視他爲神一般的存在。

20年來,吳石曾在瀏覽器、PC軟件領域的漏洞挖掘方面取得了系列性創新成果,極大影響了對安全漏洞的研究,爲中國人使用最廣泛的一款軟件產品提供了安全保障。

現在,他領導的團隊正在與特斯拉、奧迪、寶馬等主流車廠展開合作,看到這些大名鼎鼎的品牌,一個時髦詞彙也許已經呼之欲出——無人自動駕駛。

有一句話說,那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中國作爲全球移動互聯網發展最快的國家,背後正是有這樣的科學家在努力工作。

2020年11月,第二屆騰訊科學周在北京開幕,不僅能看到TK教主、吳石,還能看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生物科學……等諸多國際前沿領域的中國“掃地僧”。

比如,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中,就有一位隱祕的大牛:張正友博士。

張正友博士在騰訊X-Talk分享了「虛實集成世界」的話題

張正友這樣介紹自己:“1981年進入浙江大學……畢業後學了7個月的法語,就去法國參與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三維立體視覺的移動機器人。

“10年後去日本學術休假,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人臉表情識別系統。

“然後去了美國西雅圖,加入微軟研究院,發明了被稱爲‘張氏標定法’的攝像機平板標定法,在全世界,無論是在計算機視覺,還是自動駕駛,都被廣泛採用。

因爲“張氏標定法”,張博士在2013年獲得了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的“時間考驗獎”。

這幾年,張博士還在也“持續輸出”。2018年,張博士提出了“A2G理論”,在提升機器人智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幾位科學家現在都落地在騰訊,於暘現任騰訊安全玄武實驗室總監,吳石成爲了騰訊安全科恩實驗室負責人,張正友則擔任騰訊AI Lab和Robotics X實驗室的主任。

他們在公衆面前公開露面,揭開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科研能力的神祕面紗。

目前,騰訊已建立兩大實驗室矩陣——人工智能實驗室矩陣,包括致力於全面基礎研究與應用的騰訊AI Lab-深圳及西雅圖等四大實驗室;以及基於前沿科技的實驗室矩陣,涵蓋機器人、量子計算、5G、邊緣計算、IoT和音視頻技術等。

事實上,科技企業的競爭是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而每一個能夠存活十年以上的企業,其背後都會有一支堪稱“超豪華”的科學家團隊。

騰訊如此,阿里、華爲……等企業莫不如此。

一切從人開始,再回到人

有機會參加科學周,或者在X-Talk和這些神祕科學家面對面,或許就會對中國在未來科技競爭中的命運多一些底氣。

因爲疫情、因爲國際風雲變幻,也許我們會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科技的力量。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時候,人們對疫苗的期盼其實就代表了對正常生活的嚮往。

當政客越來越喜歡把科技當作武器的時候,科技企業、科學家則要肩負起“科技向善”的責任,必須要保證,在未來,人類能夠得體地、有尊嚴地生活。

甘地早就警告過“科學不講人性(science without humanity)”可能會毀滅人類。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科技發展有時已經超過了社會大衆、社會管理者的認知水平。這時候,那些掌握最新科技的人應該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更多地參與公共對話,講清楚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可喜的是,中國的新銳科學家不乏有理想、有溫度、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儘管掌握着強大力量,他們堅持認爲:

第一,科技要爲人類服務,做人類的“守護天使”。

“不要將人變成工具”,是張正友最在乎的事,“科技發展的底線就是要維持人的尊嚴”。因此,企業要從社會價值去考慮,去預測技術會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儘量提升社會價值。”

科技的發展會不會反噬人類自身?前有盧梭的迷思,現在更是有好萊塢把它們搬上銀幕,但中國科學家似乎沒那麼擔心。“真正做科學的人很少對技術感到恐慌……科技有兩個方面,有善和惡,看你怎麼用它”,張正如是說,對這個問題已經作出了回答。

於暘曾講述了一個“遠古黑客”的故事:二戰時期,法國人勒內·卡米爾(René Carmille)入侵了納粹的機械計算機,篡改了用來登記人口信息的程序。後來,當“納粹想根據數據抓猶太人的時候,發現卡片上根本沒有記錄上誰是猶太人。”

這個故事充滿了“科技向善”的隱喻。這樣一羣懂技術、有良知的科學家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的一大幸事。

第二,中國與世界的差距還很大,所以未來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曾經,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勝方普魯士的元帥毛奇說,“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而中美之間的真正差距在哪?有哪些類似於“小學課堂的講臺”的底層規律?當下是貿易、外交……未來最最關鍵的則是基礎科學。

普通人看到的是,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層面已經超越了美國,但張正友博士更看重:“雖然中國的人工智能的基礎核心技術研究投入相對較低,需要在長遠發展方面改變一些思維和角度,需要在基礎研究上進行更多投入。”

面對着快速進化的世界,中國的人才培養最起碼要能夠讓中國“從容不迫地應對當下以及未來的挑戰。”

至少,經濟上狂飆突進的中國現在面對美國卡脖子的時候,還顯得不夠從容。

第三,樂意向大衆分享最新的科技進展。

在昨天的X-Talk活動中,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做了這樣的比喻:如果說新的科技發現是“1”,那麼科學普及就是後面的“0”;“0”越多,社會整體的能量才能越大。

在“科技大爆發”的當下,中國正急切呼喚着科學素養與精神。人們急需一個講大白話的“科學之友”、一個科學傳播和普及的平臺。

在科學脫口秀X-Talk現場,一幫科學家、社會學者、科幻作家這樣的“最強大腦”讓科學以脫口秀的形式走進了大衆。在這裏,每個人心中原始的對於“科學”的好奇心,被激發被滿足,小時候那個“想當科學家”的夢被擦亮。

騰訊X-Talk現場

不僅是科學脫口秀X-Talk,在騰訊科學週期間,有關注科學與未來的“WE大會”,全球頂尖科學家匯聚於此,帶來最值得關注的科學突破和前沿思想;有關注科學與生命的“ME大會”,聚焦中國最受關注的醫療健康話題,向公衆分享突破性醫學進展和權威的醫學知識;有關注科學與人才“科學探索獎“,比肩國際的獎金和儀式,激勵更多青年才俊投身科學研究。

這是中國迎來對一個純粹屬於科學的節日,一項關於科技與人類命運事業,它的意義不會侷限於某一家企業,更將爲科技行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理性發展指明方向。

喚醒中國第二個科學的春天

進入21世紀,中國在前沿科技方面屢有斬獲:5G、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天眼”望遠鏡、量子衛星……這個技術加速的時代纔剛剛開始。電子支付、人臉識別,改變的不只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有公共管理的模式。中國參與全球競爭也早已從低端製造業轉向科技產業。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卻面臨科學素養嚴重不足的問題。許多人拿出手機,看到的資訊可能觸目驚心:毫無依據的養生大法、普通家電竟是癌症源頭、能夠“治療新冠”的偏方神藥……

就連教育水平最高的發達國家也出現了這種“反科學”的潮流:據調查,越富裕的國家,人們越不相信疫苗。也就是說,即使輝瑞研究出了疫苗,也有很多人會拒絕接種。

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2020-08-29.

現實是明確的,甚至有些悲觀:人類社會仍沒有處理好與科技的關係。

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在世界範圍內,是不是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是不是最新、最有價值的科學成果沒有很好的普及到大衆?

騰訊聯合發起了中國的科學周,原因是它明白:

“在這條向善、向美的探索之路上,僅憑一家公司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科學共同體的嚴謹論證,需要企業和專業團體的實踐經驗,更需要的是激發每個人內在的好奇心,讓更多的人關注那些影響社會生活的科技突破,並最終形成全社會參與的理性討論。”

1978年,百廢待興的中國因爲當年的一場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四十年後,當中國很可能不得不走上一條更加獨立的創新之路時,讓我們不憚於未來的未知。

2020年,面對科技戰的不斷升級,也許騰訊科學周能夠喚醒屬於普通中國人的第二個科學的春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