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艱難。三年時間彈指一揮間,我所駐的德江縣桶井鄉沿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每走上一條條潔淨的公路,看到村民那一張張綻放的笑臉,聽到羣衆那一句句暖心的問候,心裏很喜悅。心靈的深處,卻有很多辛酸的故事,久久揮之不去。

2017年7月,我有幸成爲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被組織下派到桶井鄉沿江村任攻堅隊長,這個時候,心裏沉甸甸的。

到村的第一天,陳舊的村委會大院裏,幾個小孩正在玩跳皮筋的遊戲,一邊跳一邊唱着童謠"沿江不沿江,出門看山岡。山有十八嶺,嶺嶺草木荒……"

多年前,沿江村羣衆每天守着家門口聳入雲端的和尚巖,滿山荒蕪,眼睛裏含着期待。

當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0戶549人,貧困發生率70.02 %,排名全市倒數末位,是全市深度貧困村,市裏還派了一名副市長親自聯繫。這個時候,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當我把"要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要改變村容村貌,要發展產業,要讓村民喫得飽、穿得暖、住房有保障……"這一駐村想法在羣衆會上說出來時,羣衆那一雙雙滿是懷疑的眼神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

戰貧,得先守好陣地

以前村裏一度很亂!羣衆之間、羣衆與村幹部之間,矛盾重重。村兩委班子不力、黨建基礎不牢,每屆班子成員沒有誰能順利幹滿一屆的。這一沿江的"軟肋"順理成章讓沿江村成了黨支部軟弱渙散後進村,村兩委服務意識差,相互內訌,不團結,支部缺乏戰鬥力和凝聚力,村民之間猜忌不斷,上訪、扯皮打架是"家常便飯"。

入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選派工作要求,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切實抓好基層組織建設,按程序撤掉了不作爲的"兩委"成員,重新配齊村兩委班子,優化基層組織建設,讓基層組織陣地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全村8個黨員正常參加支部活動。按照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要求,利用上級資金,新修了村委辦公大樓,新建了村級活動場所,佈置了黨員活動室。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啓動"領頭雁"工程,探索村社合一發展模式,讓黨員致富帶頭人、發展能手與村兩委聯合幫扶貧困戶,解決貧困戶就近就業和提供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問題。

黨員們看到村裏好像有了"動作",激情就起來了。村兩委與脫貧攻堅隊一起,對全村實行分片包乾"黨員責任崗",幹部們經常到羣衆家走訪,幫助羣衆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村裏的隊長安亞起初來的時候,我家的‘大黃’對他可不客氣,現在啊,他幫我們解決了房屋的跑風漏雨,我們再也不在颳風下雨的日子裏提心吊膽,他將我們當成親人,我們把他當成客人,‘大黃’對他總是搖頭擺尾,很是親熱呢。"四組村民楊勝明常常會指着他院裏的大黃狗開我的玩笑,我也很高興,看得出他對我們很認可,內心是幸福的。

戰貧,也得聚好民心

起初,村民常常和我講:"同志,說出來,不怕你們笑話。前些年,村裏男青年很難娶到媳婦,外村姑娘看到我們村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都不願意嫁到這裏來。村裏全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進不來、也出不去……"這個時候,我知道,要想羣衆脫貧致富,得解決羣衆喫穿住行的緊要問題,才聚得了民心。

於是,我帶領攻堅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這個"牛鼻子",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610萬元,完成5條、總里程 11.8公里水泥道路硬化。現在,各村民組主要道路全部實現硬化,家家戶戶修建了連戶路,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爲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又投資60萬元,安裝了自來水輸水管道 12000 米,家家喝上了鄉里實施的"長豐水庫引水工程"的自來水。

路通了,燈也亮了,全村主要道路安裝太陽能路燈100餘盞。爲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我們以開展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集中行動爲抓手,啓動實施清垃圾、清雜物,拆危房、拆違建,改風貌、改環境,搬德江、搬大龍的"清拆改搬"工程,房屋居住得到了保障,村居環境顯著改善。

戰貧,需要發展產業

如何讓貧瘠的土地產生經濟效益,如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這個課題從我進入沿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縈繞在心頭。

我知道,玉米,蕎麥,紅苕,這些傳統的經濟作物收效甚微,要讓羣衆脫貧致富有長效保障,必須找準一個適宜於沿江土質、氣候的產業。

然而,對於人多地少、土地石漠化嚴重的沿江村來說,產業轉型,無疑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長期以來,沿江人磨骨頭養腸子,夜半醒來肚兒空。想過發展產業,卻怕乾旱怕土地貧瘠怕技術缺失不敢嘗試。

站着看不如帶着幹。我與脫貧攻堅隊商量,開羣衆會徵求大家意見,組建專業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發展機制,按照"5311"利益聯結模式,由支部書記帶頭,實施"領頭雁"工程,流轉土地1239 畝,種植花椒835畝,紅心柚235畝,蜂糖李169 畝,覆蓋全村農戶 205戶758人,其中貧困戶120戶 542 人,並帶動在家勞動力就近務工,每年發放流轉資金12.39萬元,加上務工收入,村民人均年增收達2400元。

以前務工東奔西跑,現在有了產業,家門口就掙到了錢,既照顧了孩子,又贍養了老人,多好啊。幾年來的扶貧成果,讓我和所有羣衆一樣,很有獲得感。

戰貧,更要不惜付出

"各位親朋好友: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原定於正月初三、初四舉辦的婚禮將延期舉行……"這是我今年1月24日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條微信,當時引發許多網友點贊評論。

那一天,正準備喫年夜飯的我,收到了鄉黨委到村開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幹部帶頭取消婚禮,其實,那一次是我第三次推遲結婚。

前兩次推遲結婚是因爲脫貧攻堅工作。去年女朋友大學畢業,雙方便商量國慶節結婚。當時恰逢桶井鄉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沿江村又是重攻之地,作爲攻堅隊長,第一次推遲婚期。

攻堅數月,村莊鉅變,進入脫貧成效鞏固期。在家人的催促下,本來決定2020年元旦結婚,恰好又逢扶貧工作迎接國檢,各項工作不容鬆懈,婚期再次取消。

花好月圓,喜結良緣。今年五月,德江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村裏的大爺大娘都勸我把婚結了,你猜,他們咋說:"亞,我們村已經脫貧了,你老大不小了,該結了。"那語氣,那般溫馨,那般憐愛,就像我的父母,令我感動,讓我久久難忘。(安亞 楊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