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家住江汉区的李先生,有一个难言之隐。早上蹲厕所的时候,会时不时出现便血情况,肛门口还伴随着疼痛瘙痒。以为只是秋冬季节干燥上火,李先生也没太在意,只是经过药店的时候,去买了一盒涂抹的消炎药,症状也会有所缓解,但一直没有彻底“降火”,肛门疼痛瘙痒、便血的情况,依然会反反复复。

直到前几天,李先生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感觉肛门处长了个脓包,甚至还伴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先生赶紧来到了医院。

经我院肛肠专科周贵金主任的检查,李先生根本不是什么秋冬干燥上火,而是患上了——肛瘘。

从肛门镜的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的肛周处已经有两个瘘口,正朝着溃破流脓方向恶化。随后,经周主任建议,李先生在我院接受了肛瘘切开术治疗。

周主任表示,肛瘘是肛肠疾病中最为复杂难缠的一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引起肛周分泌脓液,污染衣裤,进而引发皮炎湿疹等症状。脓液还可穿破管壁顺括约肌间隙蔓延,从而形成多发性、复杂性肛瘘,甚至还会刺激肠壁进而癌变。所以,出现症状后,一定要重视,尽早行医治疗!

很多小伙伴对于肛瘘这个名字,可能会感觉陌生,并且也很难去判断自己患上的,到底是一般的上火炎症,还是肛瘘等肛周疾病,怕贻误病情。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周主任的讲解,分享给大家。

肛瘘,指的是肛门内到肛周皮肤的瘘管,肛瘘主要是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和外口由瘘管相连接。

肛瘘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肛窦炎加重形成肛周脓肿,经扩展、溃烂或者引流切开后,出现的一种病症。

这样原来肛窦炎的位置会形成内口,肛门皮肤的破口形成外口,当中由瘘管相连。

目前,在我国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中,肛瘘占到了1.67%-2.6%,其中以20岁-40岁为高发群体。

1、反复流脓

周主任介绍,当患者抵抗力降低后,细菌会从外口趁机而入,导致瘘管反复发炎化脓,再逐渐导致外口溃破,形成脓性分泌物,最终由肛门外口流出。

因此,当患者发现自己肛门外口时不时出现“脏东西”,也就是反复流脓,那就要小心是肛瘘发病了。

2、肛门内部感到疼痛

患有肛瘘的病人,除了流脓,也会伴随疼痛的感觉。

一般当瘘管畅通无阻时,这种疼痛的感觉不明显,只会感觉局部有点不适或者发胀,但是当瘘管开始发炎肿胀的时候,就会导致分泌物排出受阻,类似于发炎长痘,导致肛门内部有明显的疼痛感。

3、肛门瘙痒

当瘘管里的脓液从肛门外口分泌出去时,也会直接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造成感染,肛周皮肤常增厚及发红,导致患者会时不时感觉瘙痒难忍,不停地想去抓挠。

4、有明显的条状硬块

如果是低位肛瘘,患者还会在肛周附近摸到明显的条状硬块,自外口通向肛管,用力按压还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但如果是高位肛瘘,位置通常较深,不易摸到瘘管,但外口可有一个或多个。

1、肛窦炎或肛周脓肿

肛窦炎或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者切开引流后,会导致肛瘘。

2、肛裂感染

患有肛裂的患者,后期引发肛瘘的概率也比较高。因为肛裂是一种肛管皮肤黏膜的裂口,发生肛裂后,局部的抵抗力会变差,很容易因粪便携带的细菌感染发炎,进而感染到肛管组织,引发反复发炎化脓症状。

3、硬物导致肛肠损伤

如果吃一些含有比较硬的东西,比如鱼骨头、枣核等固体,在排便的时候卡在了肛门口,就很容易对直肠黏膜和肛门黏膜造成损伤,粪便携带的细菌会趁机入侵伤口部位,导致炎症和肛周感染,进而引发肛瘘。

4、外科手术引发的感染

一些外科手术,比如说孕妇在生宝宝时,一般采用的会阴部手术,也可能会对肛门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引发细菌感染,造成继发性肛瘘形成。此外,进行过直肠手术的患者,会因为手术原因损伤直肠黏膜,逐渐引发肛瘘疾病。

NO.1 治疗肛瘘,手术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听到手术二字,就害怕,想着能否通过药物来治愈。

但其实,由于肛瘘是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一旦出现肛瘘,不仅内口会感染,瘘管也会因为炎症,出现发炎流脓。因此,仅通过药物治愈肛瘘,概率很低,并且还会因为不及时的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复杂性肛瘘。药物只能说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手段,防止感染和止痛等。

而手术则能将位于根源的内口彻底处理好,使之不再受细菌感染,并将瘘管已经坏掉的组织进行切除,从而达到肛瘘的根治切除,减少复发的可能。

像我院采用经典的肛瘘切开术治疗法,通过将瘘管全部切开,使伤口可自基底向上愈合,恢复快,尽可能减小术后对工作生活的影响。

NO.2 术后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术后恢复期间,患者要听从医生的指导,按时吃药,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保持乐观积极心态;

其次,每次大便后要及时清洗,避免粪便中的细菌感染。建议可以坐浴进行清洗;

最后,不要久坐,术后可以多吃一些高纤维食物,润滑大便,保证排便通畅。

NO.3 日常注意事项

其实,不管是肛瘘,还是其他的肛周疾病,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保持肛肠健康,就要做到饮食健康,多喝水、多运动,不久坐,多吃瓜果蔬菜,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

本期专家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