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舌尖上的宋詞:宋詞裏的那些美食

當我們細心去尋找,可以發現,在《清明上河圖》那些錯落的樓宇房屋之中,有着不少餐飲業的痕跡。

汴河岸邊,有各種小飯館、小酒店,雖然簡陋,但也可見當時飲食業的興盛。比如在下圖中有一家小攤,撐開了一把大“遮陽傘”,上面掛着一個小招牌,上書“香飲子”三個字。

飲子是當時風靡北宋的飲料,也是中醫湯藥的一種,可防病健身,也可清熱防暑。這其實就是宋代的飲料攤了。

無論是《東京夢華錄》還是《武林舊事》《夢粱錄》,這些宋代筆記中,對於當時飲食業情況的記載和美食的名單都有着詳細的記載。

不過今天,我們還是通過幾首宋詞,以小窺大,來看看舌尖上的宋代,和舌尖上的文化。

#紅蓮飯

朝中措

宋·范成大

身閒身健是生涯。何況好年華。

看了十分秋月,重陽更插黃花。

消磨景物,瓦盆社釀,石鼎山茶。

飽喫紅蓮香飯,儂家便是仙家。

對於中國人來說,好像什麼事情都可以用喫一頓來解決,開心或者不開心,悲傷或者不悲傷,都會化爲食量。

喫飯是天大的事,民以食爲天。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擺脫飢餓的威脅,開始意識到有了糧食還不夠,想要追求更上一層的享受。

於是人們用更多的時間、更從容的心思去琢磨飲食,研究烹飪,飲食也就逐漸成爲一種文化,開始走出簡單的溫飽需求,而逐漸升華爲有着更多精神享受的高級境界。

翻閱史書,可以發現宋人喫飯,就有多種喫法: 青精飯、蟠桃飯、紅蓮飯、玉井飯、盤遊飯、二紅飯、羊飯、煎魚飯、荷包白飯、水飯……

這些飯食各有特色,但都 以米麥爲主食,加入不同的蔬菜、肉類甚至水果,呈現出不同的風味。

像所謂的荷包白飯,並不是我們現在所喫的荷包飯,指的就是 用荷葉包裹的白米飯,帶有荷葉的清香,而蟠桃飯則是將桃肉投入米飯中合煮而成。

宋代飲食的精良,來自宋人對飲食的用心。范成大詞中所說的紅蓮香飯,也就是紅蓮飯。

在南方,以黍燒製成飯比較流行,在北方則多用黍釀酒或者蒸糕。黍,有白、黃、紅諸色,其中紅色的爲丹黍米(也稱赤黍米),在江浙一帶稱爲紅蓮米,用丹黍米做成的飯,也就叫作紅蓮飯。

平日裏有些閒暇,身體康健好年華,范成大在詞裏描繪的生活讓人嚮往。

#湯 餅

《清明上河圖》中的小喫鋪。有幾個人正在棚下喫東西,這裏的價錢比店裏要便宜。旁邊有一家餅店,店主正在烙餅。

朝中措

宋·朱敦儒

先生饞病老難醫。赤米饜晨炊。

自種畦中白菜,醃成甕裏黃薤。

肥蔥細點,香油慢煼,湯餅如絲。

早晚一杯無害,神仙九轉休癡。

在宋人的眼裏,凡是以面做成的食物,都可以叫作餅,所以 用火烘烤而成的叫燒餅,用水煮成的叫湯餅,蒸籠蒸的叫蒸餅,而饅頭則叫籠餅,還有油餅、糖餅、胡餅、環餅,等等。武大郎賣炊餅,炊餅就是蒸餅。

朱敦儒這首詞提到了湯餅。湯餅如絲,描繪出湯餅的樣子,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的麪條。

寒冷的冬天裏喫一碗熱乎的麪條,人生的願望好像就已經得到滿足,古人也認爲,在冬天的清晨,涕凍鼻中,霜凝口外,要想充虛解戰,湯餅是最好的食物。

中國人講究生日要喫長壽麪,這種講究由來已久,古人在壽辰之時和小孩出生第三天或者滿月、週歲的時候,會舉行慶賀宴會,往往備有象徵着長壽的湯麪,也就是當時所稱的湯餅,因此這樣的慶賀宴會也就被稱爲湯餅會。

除了湯餅之外,當然還有各種面, 百合面、罨生軟羊面、桐皮面、冷淘,以不同的烹飪方式、不同的味覺體驗,帶給人們不同的享受。

《清明上河圖》中的一家麪食店。店家正在給屋外的客人拿出麪食,小心翼翼往外走。屋外的客人則放下擔子伸手去接。

#碧澗羹

訴衷情·漁父家風醉中贈韋道士

宋·蘇庠

杖頭挑得布囊行。活計有誰爭。

不肯侯家五鼎,碧澗一杯羹。

溪上月,嶺頭雲。不勞耕。

甕中春色,枕上華胥,便是長生。

在宋代,蔬菜品種變得多種多樣,同一種蔬菜根據不同的節令,食用不同的部分,而葷素相配的菜式也逐漸增多。

夏季與秋季之時,鮮蔬菜較多,而冬天由於嚴寒,蔬菜供應會減少,因此 爲了滿足冬春之時的用菜,宋人就在旺季時將蔬菜醃藏。

今人所嚐到的酸甜鹹辣各種味道的醃菜,早在宋代就已風靡。 用蔬菜做羹,也逐漸成爲宋人食單的一員大將。

上古的羹,一般指的是肉食,指帶汁的肉,不過後來也漸漸包括了蔬菜做的羹。在宋人的飲食中,羹是一種特別流行的食物,是宋人日常菜單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餚。

蘇軾的東坡羹頗負盛名,做法是用大白菜、蘿蔔、薺菜,揉洗數次去其苦汁,下到菜湯之中,入生米爲糝,加少量生薑,以油碗覆蓋,放在飯鍋中,飯熟了,羹也好了。

東坡羹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而詞中說“碧澗一杯羹”,說的其實是碧澗羹。所謂碧澗羹,用芹菜、芝麻、茴香、鹽等製作而成, 因爲色清而味馨,猶碧澗,故有此名。

在中國由來已久的飲食史上,宋代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時期, 它承上啓下,引領飲食文化開創了一個新世界。

飲食業開始突破傳統,遍佈城鄉,其營業時間也打破常規,通宵服務。 農耕技術日趨精細,人們得到了來自大自然的更多饋贈,食物品種日漸繁多,人們願意花時間去注重營養和講究式樣。

東坡羹和碧澗羹的出現,其實正是這一心理的反映。

#水晶膾

菩薩蠻·水晶膾

宋·高觀國

玉鱗熬出香凝軟,並刀斷處冰絲顫。

紅縷間堆盤。輕明相映寒。

纖柔分勸處,膩滑難停箸。

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

宋人可食用的水產品,有魚、鱉、蝦、蟹、蛤蜊等。在南方及東南沿海,水產類的菜餚屢見不鮮,但是對於北方的宋人來說卻略微陌生了些。

北宋初年,京師東京的宋人尚且不知道如何烹飪一道美味的海鮮,且 水產海鮮價格貴,常人無福消受。

但中期以後,隨着在東京爲官的南方人越來越多,東京的水產品也登上舞臺,價格開始降低,種類開始增多,喫法層出不窮 ,拉開了宋代水產菜餚興盛的帷幕,這之中,又以魚爲盛。

宋人喫魚,有多種做法, 煎魚、紫蘇魚、旋切魚膾、水晶膾、蝦魚包兒、江魚包兒、魚鮓等等。

其中 水晶膾,是將切細的魚、肉碎片配以佐料,經烹煮、冷凍後而成的半透明塊狀食品。因爲透明如水晶,故有此稱。

在宋代的夜市, 水晶膾是著名的一道菜餚,有滴酥水晶膾、紅絲水晶膾等等。

詞中寫水晶膾,好像還有解酒之用,稱之爲“醒酒冰”。這一稱呼來自黃庭堅,因其醉酒之後,會把水晶膾三個字寫成醒酒冰。

無論是千年之前的宋人,還是如今奔走於路上的我們,對飲食的態度,往往帶出對生活的態度。

蘇軾無異是一位老饕餮,對於飲食也有所研究,但他所追求的從來不是山珍海味,更多的在於飲食之中的情趣。

宋人對於食物精細化和藝術化的追求,來自於物質基礎的豐富,也來自於自己對於飲食之道的理解。

在中國的土地上,宋代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引領着中國飲食文化向前發展,今天的我們翻閱宋詞,或許也能看到更多舌尖上的享受帶給人們內心的滋味。

圖文轉自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