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父母還在,孩子永遠是孩子,這句話讀起來溫情滿滿,但是現實卻並不是這樣。很多人雖然已經成年了,在家長的眼中還是個“寶寶”,這種聽起來溫馨的溺愛,其實已經“毀”掉了很多孩子。

最近看到了個視頻,一名4歲的小寶寶正在做晚飯,在做飯之前,他獨自去了超市購買了食材,並且回家後自己清洗乾淨,操作了起來。在做飯的過程中,因爲個子太矮不小心摔了一跤,他不僅沒有哭鬧,還開始了自嘲:“成功面前就是有這麼多磨難。”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了這個視頻都很喜愛這位小男孩,可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長願意在孩子4歲時就主動培養他的自立能力呢?記得曾經看到鄰居家的女兒都要高中畢業了還不會繫鞋帶,而鄰居只是輕輕地一笑:“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又會有多少呢?

他才30歲,還是個孩子!

曾經微博上有個很火的新聞,一名男子路過寵物店的時候,被小狗絆了一下,他惱羞成怒把狗當場摔死,狗主人看到後直接報了警,並且要求道歉與賠償。可是直到這件事不被關注,男子都沒有道歉,賠償的錢也是父母送過去的,他的父母十分憤怒:“有必要這麼追究嗎?他還是個30歲孩子,平時很老實的。”

這句話聽起來實在太可笑了,4歲的真寶寶就可以完整處理好一件事情,而這位男子都30歲了,還只是個“寶寶”。

從以上這兩個事例就可以看出,獨立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沒有獨立性的孩子永遠走不長遠。

一位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曾經根據孩子的獨立性做過相關的研究實驗,結果證明:一個孩子能否成功與他的智商沒有太大的聯繫性,與他的獨立性有很大關係,擁有獨立性的孩子成功的幾率比依賴性強的孩子要大很多。所以家長們要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立起來。

獨立是孩子們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孩子人格進行自我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擁有自我意識,並且產生想要獨立的慾望。這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渴望,不懂得給孩子空間的父母,只會剝奪掉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孩子掉進依賴與溺愛的深淵,沒有自己的思想,變成一個巨嬰。

會放手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獨立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孩子從依賴父母到自己能完整處理事情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孩子難免要犯錯或者經歷挫折,父母面對孩子受挫時的放手纔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只有孩子獨立了,纔會有責任感與承擔能力,才能不在30多歲還是個“寶寶”。

一、相信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就是安全感,孩子有了安全感,纔會自信自尊自愛,才能放心與他人建立信任聯繫。

這個安全感就來源於父母,一個和諧的家庭是基礎,但是父母的相信與支持纔是獨立生長的最好營養,家長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單獨處理事情,那麼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信任,有了自信與安全感,從而才能變得獨立。

二、不隨意否定孩子

瑞士的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得出過這樣的結論:1到6歲的孩子,他們的所有精力熱情都放在了自我人格的構建中。

在這個構建的過程中,孩子通過外界的刺激來重塑自我,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要隨意地否定孩子,認爲孩子年齡小,辦不成大事。這樣會阻礙孩子的自我塑造,打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徹底養成依賴父母生長的模式。

三、設立外界平臺

家長們要支持孩子走出家的這個保護圈,只有接觸到人羣,孩子的獨立能力纔會得到鍛鍊。孩子很難自己擴展出交際圈,所以家長們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平臺,比如多舉辦聚會或者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讓孩子有接觸外界的平臺,從而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交際圈,變得更加獨立。

我是寶媽,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作者,關於今天的話題,各位家長們有什麼看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定期查看,我們一起解決,共同進步,讓你我的育兒道路,互相陪伴,不再孤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