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京剧,大家都会想到舞台上的角儿,水袖一挥、唱腔婉转,把京剧的韵味演绎至极。而有一位这样的角儿,在中国想必没多少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叫做梅兰芳。

而说起梅兰芳这个名字,还颇有些来历,这位角儿本名叫做梅澜,后来起了个艺名叫做喜群,再往后才叫梅兰芳,而这”兰芳“两个字,是这位角儿在“喜连成”科班里演出学艺时,被这科班的出资人改的,这一改让梅兰芳一炮而红,也让千千万万的后人们赞叹不已。

可这位给他改名字的人,着实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还曾因钞票太多而破产,被小小黄豆压垮企业,最后还要靠出梅兰芳等名角儿来帮他筹款,这就是曾经的东北首富牛子厚。

梅兰芳

祖辈闯关东,用命讨生活

虽然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要想知道牛子厚的故事,我们还得从他的祖上看起。

“玉升麟秉章,世绍永安长”,这十个字是牛家世代相传的辈分排列,从玉字排起,是牛子厚的曾爷爷,叫做牛金玉。牛金玉有两个儿子,都承了升字,一个叫做牛升云,一个叫做牛升霄。

这牛家人原籍在甘肃,后来因为逃荒又到了山西,可没过多久又遇上山西频繁的自然灾害,人多粮少,而很多人选择了北上往关外走,也就是历史上的“闯关东”。

牛金玉一家先到达了那时被称为“吉林乌拉”,现在我们称为吉林的地方。这一大家人上上下下都得吃饭活着,于是牛金玉就找到了当时的吉林副都统,在他的帮助下,得以开垦出一块土地,以供全家人的口粮。

闯关东

温饱的问题解决了,牛金玉又开始琢磨赚钱置办家业,当时的关外人不少都是靠采参起的家,于是牛金玉带着两个儿子也开始采参,结果效益并不好,后来又听人说淘金挣钱,他又带着两个二儿子淘金,总之,什么赚钱干什么,几年下来,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总算是攒下了点本钱。

而牛家真正的发迹,是在1676年,这时的康熙皇帝准备对抗沙俄的侵略,所以令古塔将军将部队驻扎在吉林这一重要关口。牛金玉在这件事里发现了商机,吉林经历了这许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边陲重地,来往的客源不断,所以他拿出自己的本钱,开了一家大车店。

所谓的大车店就是现在的旅馆,只不过价钱低廉,相应的服务与配置也就差了很多。不过这并不影响这门生意,反而因为吉林地理位置的特殊,让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使得店面能够进一步扩展,渐渐地有了规模。

牛金玉给这家店起了个名字叫做“源升庆”,牛家的第一家产业就此诞生。慢慢地,牛家在商界的名气越来越大,被称作“船厂牛家”,与沈阳郎家、河北刘家、山西亢家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

1829年,牛金玉去世,他把所有的产业都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可以让牛家更加强盛。他的儿子牛升云与孙子牛化麟也果真没有让牛金玉失望,牛家的产业在他们的管理下,日渐扩大。

只可惜天妒英才,牛化麟在四十几岁时就病故了,而如此繁多的家业,都交给了一个刚刚还俗不久的十五岁男孩,他就是牛秉坤,字子厚。

牛家大院

年少兴家业,老来悲戚戚

在这个懵懂少年接手家族企业时,正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不能让曾爷爷辈留下来的家业断送在自己手里,都说“富不过三代”,年轻气盛的他哪里肯相信这句话。

牛子厚首先面临的就是企业的管理问题,但好在各个企业里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牛家人只需要负责出资,而不用亲自管理,这样一来,就给了牛子厚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接手企业。

慢慢地,牛家的“升”字号企业在牛子厚的管理下越开越多,光在吉林就有20余家,据《游吉便览》记载: “在1911年(宣统三年),牛家的“买卖”有钱铺2家,占当时全城钱铺的九分之二;当铺六家,占全城当铺的十六分之六;杂货行三家,占八分之三;批发货店二家,占九分之二;中药铺一家,占十分之一;粮米铺一家,占四分之一;客栈一家,占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牛家更厉害的地方还在于商品经营种类的广度上,从百姓生活起居的柴米油盐,到官僚乡绅享乐的绫罗绸缎、山珍海味,牛家都有所涉猎。除了商业,牛家还开办养猪场、养鸡场、渔场等等。

牛子厚

凭借着这些项目带来的收益,牛子厚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把祖业发扬光大了,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把牛家的生意向外扩展,让带着“升”字的企业遍布周边许多城市,一时间大连、营口、沈阳、唐山、太原等地都有了牛家的生意。

经过牛子厚的发展,牛家产业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传说当时的清廷都曾向牛家借过整整70万两白银,足以见得牛家的家境殷实。

然而泰极生否,凡事到了极点,势必会开始走下坡路,牛子厚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会不做准备,只是没想到这灾难会来的这么出人意料,这么快。

鸦片战争时期,东北的流通货币十分的混乱,市面上既有真金白银也有大小银钱,规格根本无法统一。

而钱币的混乱,就注定会给商业流通带来麻烦,面对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情况,牛子厚决定开办钱庄,投资金融,尝试着自己经营货币。当时东北市面上最保值的纸币,非沙皇俄国发行的纸币——羌帖莫属。

当时的羌贴

牛子厚用来大量的财力买入这些钞票,想要靠着囤积这些纸币来让牛家继续往日的辉煌。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打倒了封建沙皇,牛子厚囤积的羌帖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废纸,牛家就此元气大伤。

经过这件事,牛子厚也慢慢把企业管理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也明白,自己老了,拼不动了。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儿子们掌管下的企业并没有太多好转,反而一家又一家的关着铺子,他们还未意识到牛家已经不可逆转的走向没落,东北首富的称号即将成为过去,而压倒这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一粒小小的黄豆。

1929至1930年间,牛子厚的儿子倒卖黄豆,由于资金不足,只能向吉林永衡官银透支借款,然而遭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黄豆大跌,牛家根本无力偿还欠款,只能将多家企业连同千余间房产用作抵债,仅保留住住宅和少数店铺。

自此,这个靠着祖辈白手起家张罗起的企业帝国彻底崩溃,牛家繁华了百余年,终究还是败了。

牛子厚像

驾鹤西去,传奇长存

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而在他离世前九年,梅兰芳还曾为他义演三天,用筹得的银钱来让这位老人安度晚年。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首解词,其中有这样一句,用来描述牛家企业的最为合适,那便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世事难料,谁又能一辈子富贵呢?

牛子厚这一生,经历过大起也经历过大落,看着父辈们一步步经营的产业在自己手里繁荣壮大,却也因为自己而一步步走向没落,这对于他或许是最大的打击。

“喜连成”科班

观其一生,牛子厚可以说不愧于世间,为人后代,他努力经营,让家族企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热爱戏剧,他出资建设“喜连成”科班,让一位位名角儿闻名于世。

身为富豪,他兼济天下,施粥舍财都是寻常之事。正是这样的富商才使得很多人在那个难熬的年代里生存下来,只可惜时运不济,如今只留下这一段故事让人唏嘘。#牛家#梅兰芳#金玉收藏

这牛家人原籍在甘肃,后来因为逃荒又到了山西,可没过多久又遇上山西频繁的自然灾害,人多粮少,而很多人选择了北上往关外走,也就是历史上的“闯关东”。

牛金玉一家先到达了那时被称为“吉林乌拉”,现在我们称为吉林的地方。这一大家人上上下下都得吃饭活着,于是牛金玉就找到了当时的吉林副都统,在他的帮助下,得以开垦出一块土地,以供全家人的口粮。

闯关东

温饱的问题解决了,牛金玉又开始琢磨赚钱置办家业,当时的关外人不少都是靠采参起的家,于是牛金玉带着两个儿子也开始采参,结果效益并不好,后来又听人说淘金挣钱,他又带着两个二儿子淘金,总之,什么赚钱干什么,几年下来,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总算是攒下了点本钱。

而牛家真正的发迹,是在1676年,这时的康熙皇帝准备对抗沙俄的侵略,所以令古塔将军将部队驻扎在吉林这一重要关口。牛金玉在这件事里发现了商机,吉林经历了这许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边陲重地,来往的客源不断,所以他拿出自己的本钱,开了一家大车店。

所谓的大车店就是现在的旅馆,只不过价钱低廉,相应的服务与配置也就差了很多。不过这并不影响这门生意,反而因为吉林地理位置的特殊,让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使得店面能够进一步扩展,渐渐地有了规模。

牛金玉给这家店起了个名字叫做“源升庆”,牛家的第一家产业就此诞生。慢慢地,牛家在商界的名气越来越大,被称作“船厂牛家”,与沈阳郎家、河北刘家、山西亢家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

1829年,牛金玉去世,他把所有的产业都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可以让牛家更加强盛。他的儿子牛升云与孙子牛化麟也果真没有让牛金玉失望,牛家的产业在他们的管理下,日渐扩大。

只可惜天妒英才,牛化麟在四十几岁时就病故了,而如此繁多的家业,都交给了一个刚刚还俗不久的十五岁男孩,他就是牛秉坤,字子厚。

牛家大院

年少兴家业,老来悲戚戚

在这个懵懂少年接手家族企业时,正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不能让曾爷爷辈留下来的家业断送在自己手里,都说“富不过三代”,年轻气盛的他哪里肯相信这句话。

牛子厚首先面临的就是企业的管理问题,但好在各个企业里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牛家人只需要负责出资,而不用亲自管理,这样一来,就给了牛子厚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接手企业。

慢慢地,牛家的“升”字号企业在牛子厚的管理下越开越多,光在吉林就有20余家,据《游吉便览》记载: “在1911年(宣统三年),牛家的“买卖”有钱铺2家,占当时全城钱铺的九分之二;当铺六家,占全城当铺的十六分之六;杂货行三家,占八分之三;批发货店二家,占九分之二;中药铺一家,占十分之一;粮米铺一家,占四分之一;客栈一家,占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牛家更厉害的地方还在于商品经营种类的广度上,从百姓生活起居的柴米油盐,到官僚乡绅享乐的绫罗绸缎、山珍海味,牛家都有所涉猎。除了商业,牛家还开办养猪场、养鸡场、渔场等等。

牛子厚

凭借着这些项目带来的收益,牛子厚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把祖业发扬光大了,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把牛家的生意向外扩展,让带着“升”字的企业遍布周边许多城市,一时间大连、营口、沈阳、唐山、太原等地都有了牛家的生意。

经过牛子厚的发展,牛家产业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传说当时的清廷都曾向牛家借过整整70万两白银,足以见得牛家的家境殷实。

然而泰极生否,凡事到了极点,势必会开始走下坡路,牛子厚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会不做准备,只是没想到这灾难会来的这么出人意料,这么快。

鸦片战争时期,东北的流通货币十分的混乱,市面上既有真金白银也有大小银钱,规格根本无法统一。

而钱币的混乱,就注定会给商业流通带来麻烦,面对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情况,牛子厚决定开办钱庄,投资金融,尝试着自己经营货币。当时东北市面上最保值的纸币,非沙皇俄国发行的纸币——羌帖莫属。

当时的羌贴

牛子厚用来大量的财力买入这些钞票,想要靠着囤积这些纸币来让牛家继续往日的辉煌。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打倒了封建沙皇,牛子厚囤积的羌帖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废纸,牛家就此元气大伤。

经过这件事,牛子厚也慢慢把企业管理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也明白,自己老了,拼不动了。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儿子们掌管下的企业并没有太多好转,反而一家又一家的关着铺子,他们还未意识到牛家已经不可逆转的走向没落,东北首富的称号即将成为过去,而压倒这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一粒小小的黄豆。

1929至1930年间,牛子厚的儿子倒卖黄豆,由于资金不足,只能向吉林永衡官银透支借款,然而遭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黄豆大跌,牛家根本无力偿还欠款,只能将多家企业连同千余间房产用作抵债,仅保留住住宅和少数店铺。

自此,这个靠着祖辈白手起家张罗起的企业帝国彻底崩溃,牛家繁华了百余年,终究还是败了。

牛子厚像

驾鹤西去,传奇长存

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而在他离世前九年,梅兰芳还曾为他义演三天,用筹得的银钱来让这位老人安度晚年。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首解词,其中有这样一句,用来描述牛家企业的最为合适,那便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世事难料,谁又能一辈子富贵呢?

牛子厚这一生,经历过大起也经历过大落,看着父辈们一步步经营的产业在自己手里繁荣壮大,却也因为自己而一步步走向没落,这对于他或许是最大的打击。

“喜连成”科班

观其一生,牛子厚可以说不愧于世间,为人后代,他努力经营,让家族企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热爱戏剧,他出资建设“喜连成”科班,让一位位名角儿闻名于世。

身为富豪,他兼济天下,施粥舍财都是寻常之事。正是这样的富商才使得很多人在那个难熬的年代里生存下来,只可惜时运不济,如今只留下这一段故事让人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