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0年“常走大運”暨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提升啓動儀式在常州春秋淹城遺址公園舉行。作爲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的重點項目,遺址公園的全面提升改造將以春秋文化爲主體內涵,生髮打造多功能文旅商集聚區。

一場預計長達3年、

投資數億元的文旅民心工程就此拉開序幕。

中國大運河蜿蜒3200公里,是人類歷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承載着文化基因的大動脈,是活着的、流動着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精神的集中詮釋。大運河常州段肇始於春秋、發展於隋唐、鼎盛於明清,是文字記載江南運河的最早段落。

千年來,大運河與常州城市交相輝映,

形成了“通江達湖、城河相依”的文化景觀,

孕育了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等文脈資源,

爲常州贏得“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美譽。

2014年,中國大運河正式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常州城區段大運河成爲我市第一個世界遺產。

作爲大運河帶上獨具歷史價值的文化符號,春秋遺址公園一直備受關注。“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9年,旅遊區被評爲最美中國文化旅遊目的地、全域旅遊人氣目的地,主體景區品牌影響力位列全國旅遊景區TOP100。

這次提升改造項目本着保護生態、尊重歷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打造國家級大運河公園的核心區、大運河早期文化展示的標本區、運河文化傳承保護的先行區、示範區。

11月初,春秋淹城遺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彙報會在武進區政府舉行。歷經半年實地考察和分析,東南大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專家團隊現場闡釋,此次改造目標是爲市民遊客提供一處未來可期的國家級公園。

未來項目整體將統由《詩經》文化生髮

以理水、布軸、活化、點景四個工作方向爲提升改造抓手。工程分三期進行,利用好“三河三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擴充度假區區域設置與功能,優化景觀與建築,將遺址風光、近郊休閒、城市旅遊、商業資源集於一處,項目將牢牢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這一母題,讓古遺址煥發新生機,讓淹城水系與運河水網融貫成爲運河文化帶上璀璨明珠。全力打造運河文化常州品牌,助推老城廂復興發展,助力常州文旅休閒明星城建設。

淹城遺址

距今2700年,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時期地面城池遺址。“三城三河”的淹城形制舉世無雙,爲世界城市建築史補上了缺失的一環。與此同時,淹城遺址出土了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四條獨木舟和20餘件青銅器等衆多珍貴文物。1988年,淹城遺址被國務院確立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常報新媒體

全媒體記者:周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