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副中心”突圍,江西北強南弱格局能否改寫

每經記者 黃名揚    每經編輯 劉豔美 趙雲    

舉全省之力打造“強省會”,是近年來區域發展的的主流趨勢。尤其在中西部省份,表現更爲突出。

一直希望尋找“存在感”的江西,近年來做大省會的聲量日益提高。去年5月,南昌被賦予“彰顯省會擔當”的重大使命。此後,南昌也提出對標杭州、成都、合肥等地,“加快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

而對非省會城市來說,與強省會相伴而生的問題是,隨着市場要素和政策資源向省會轉移,將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優勢,增加被虹吸概率。

日前,《求是》雜誌刊發的高層重磅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指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箇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實際上,培育“副中心”這件事上,江西起步很早。早在2005年,江西就提出“一主兩副”發展戰略:“一主”指省會南昌,“兩副”則是九江和贛州。2016年,上饒又與九江和贛州一道,升格“省域副中心城市”。

不過,此後江西僅針對贛州出臺專門支持政策,把贛州發展放在優先位置,舉全省之力支持。

近日,贛州宣佈全面取消城鎮落戶限制,目的正是“擴大城區人口規模、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進程”。但這“慢半拍”的一步,能否實現預期?被寄予厚望的贛州,能否擔當“副中心”大任?

01

近年來,強省會時代來臨的聲音不絕於耳。一方面,在起步相對較晚的地區,若省會不能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省域經濟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省會過大,又不利於區域協同發展。

根據2019年公開數據,除四大直轄市外,省會GDP佔到全省經濟總量1/4以上的省份,已超過一半,總數多達15個,銀川和長春首位度甚至已超50%。

這15個省份,基本位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祕書長陳耀曾指出,綜合研究認爲,“一市獨大”的首位度最好不要超過30%。首位度過大不利於省域內的協調發展,省會城市過大會造成虹吸效應,對周邊地區發展很不利。

爲此,許多地方也在嘗試通過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尋找平衡。

所謂“副中心”,一般而言,指經濟實力較周邊地市強大,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或產業,且與中心城市有一定距離、未來能夠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早在2003年,爲改變武漢“一城獨大”的局面,湖北就確立“一主兩副”發展戰略,襄陽、宜昌被列爲“省域副中心城市”。

另一箇中部大省河南,在2012年國家批覆的《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中,也明確洛陽在中原經濟區及河南發展格局中的“副中心城市”地位。

“作爲一個人口和經濟大省,沒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副中心是不行的。一個還不夠,兩三個也不多。”西部大省四川在2018年也提出“一干多支”戰略,鼓勵和支持綿陽、德陽等7個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不過,多年過去,放眼中西部諸省,在各個省會城市之外,一口叫得出的公認的副中心城市,仍然不多;如何在強省會基礎上,打造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仍待破題。

02

與一衆強省會相比,南昌存在感較弱。但換個思路,這也給了贛州打造“副中心”更多的機會。

贛州是江西省“南大門”,是全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打開江西地圖,如一張西望的側面人像:南昌位於大腦正中,被省內其他地市環繞;贛州則佔據人像頸部和下頜區域,與湖南、廣東、福建接壤。

在整個中部地區,江西經濟相對落後;在江西省內,經濟又一直呈現北強南弱格局。對江西來說,贛州這個副中心城市的崛起,顯然至關重要。

從省會首位度來看,2019年南昌GDP佔江西全省22.6%。放眼全國,南昌之後,大多是省內經濟和人口密度大、強城雲立的東部省會,如福州、廣州、南京、濟南等。

以贛州自身實力衡量,中部六省中,贛州是唯一人口超過省會的副中心城市或經濟第二城。數據顯示,10年來,贛州常住人口一直比南昌多出300萬以上。

其他省份中,武漢、合肥、鄭州等強省會,常住人口基本均比副中心城市或經濟第二城多出300到500萬不等。長沙雖然曾以10萬人以內的缺口不敵省內城市衡陽,但隨着近年來省會吸引力一路提升,到2019年底,長沙常住人口已反超衡陽100萬以上。

整個中西部地區,“一城獨大”的省份中,省會城市與副中心城市或經濟第二城相比,少則二三倍,多則五六倍。如果聚焦中部六省,這一比例也基本在2~3倍的水平。唯獨江西,第一位南昌GDP僅爲第二位贛州1.6倍。

有分析指出,江西已經從“一主兩副”格局,朝南北“雙核發展”趨勢轉變。

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爲國家戰略後,據地理位置之利的贛州,在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技術外溢和產業轉移上,有着“近水樓臺”的天然優勢。

今年4月,江西成爲繼寧夏、貴州之後,全國第三個、中部第一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當時國家批覆就明確:該試驗區建設,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10月,江西又出臺政策,“支持贛州打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03

機遇之下,贛州建設副中心城市的腳步正在加速。

政策支持上,2017年起,江西相繼出臺政策文件、贛州明確重點工作和責任分工。今年6月,江西又出臺18條政策,支持當地特色產業發展;10月,明確“重點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新一輪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礎設施上,隨着時速350公里的昌贛客專通車,贛州去年底正式邁入高鐵時代。不僅如此,爲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贛州正朝建成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方向努力。目前,贛深高鐵、興泉鐵路正在建設,將於明年建成通車。屆時,贛州北上南昌、南下深圳只需2小時。

產業成果上,今年7月,珠海格力電器正式簽約贛州,與贛州在智能製造等多方面開展合作。這也是贛州打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引進的第一家世界500強制造企業。

曾經的“老少邊窮”一躍成爲“橋頭堡”,前景可謂一片光明。不過,在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看來,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贛州還還存在不少短板:一是缺少大支柱產業、龍頭企業,二是缺少龍頭企業品牌,三是贛州高校不多、缺少人才。

實際上,贛州此前一直是一個小縣城,直到1999年才正式升格爲地級市,城市承載力有限。爲擴大城市規模,贛州歷經數次區劃調整。在《贛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當地目標爲“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至2020年發展到200萬,至2035年發展到320萬,建成I型大城市”。

不久前,贛州宣佈全面取消城鎮落戶限制,也正是希望進一步“擴大城區人口規模”。不過,自2019年底國家明確“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後,已有不少大中城市積極響應。即便在江西省內,省會南昌也已於今年4月宣佈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贛州的反應,顯得有些“姍姍來遲”。

尤其,擺在贛州面前的嚴峻現實是,由於缺乏產業支撐,與大多數中西部非省會城市一樣,贛州還處於人口流失狀態。2019年底,當地戶籍人口983.07萬人,但常住人口只有870.80萬人,人口淨流出超百萬。

放開落戶之後,如何真正留住人,或許將是包括贛州在內的衆多中西部副中心城市,未來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

記者|黃名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