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夢,源出於戰國宋玉《高唐賦》: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爲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這個篇章就開頭這一段文字比較直白,好理解,而且後面的文字非常堆砌,又很長,不好理解也不好做引用,大概的意思就是楚襄王在高唐一帶遊覽,見到雲海霧氣,景色奇幻,心有所感,就向宋玉感慨:這裏的景色爲何這麼不一樣呀?

這個宋玉,是屈原的學生,不只以美貌著稱,也是挺有才的一個人,自然看出了楚襄王的心裏憂思(當時楚國已經岌岌可危了),就委婉的說了一個高唐女神和先王楚懷王的故事——這裏,就不得不說到楚懷王了。

楚懷王,就是和屈原相愛相殺的那位,屬於譭譽參半的一個君王,前半生頗有作爲,讓楚國強盛一時,但晚節不保後半生全毀,中離間之計,毀齊楚之盟,輕信小人,放逐屈原,自己也被秦國扣爲人質,最終死於異國他鄉,楚國由此衰落,十幾年之後,終被秦所滅。

宋玉告訴楚襄王,先帝懷王曾在高唐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她自願和懷王歡好後離去,臨走前告訴懷王,她是這一帶的女神,清晨她化爲雲海,晚間她又化爲雨霧,總之這氣象萬千的美麗江山,就是由她幻化而來,而且她願意經常與懷王相會。

後來懷王不在了,女神日夜悲慼,這裏的景象也就變成如今這樣的奇幻卻詭異悽迷了。最後宋玉又說襄王如果想像懷王一樣親近女神,就應該懷敬畏之心,修身盛裝,虔誠地去求見,或許有機會(重現美景)。

《高唐賦》網上所見的解釋都不是很靠譜,其實結合楚懷王和屈原的故事,很容易看出這是爲老師屈原鳴不平的宋玉對襄王的一次進諫:對於那些曾慕賢名而來的高潔才子,你一定要虔誠,正是他們才讓你擁有如畫江山,而且他們非常忠誠,現在雖然懷王已經不在,他們悲慼但依然忠貞不離,期盼能爲國效力,你作爲懷王的兒子,應該努力攬賢敬才,勵精圖治。

高唐賦的姊妹篇是《女神賦》,在這篇賦裏,襄王讓宋玉爲他尋訪女神,宋玉則告訴襄王,他在夢中遇到了女神,並轉達了襄王的求見意向,女神在思考了很久之後,最終拒絕了他——其實也就是委婉的表示了對襄王目前治理狀態的不滿意,是對襄王的鞭策之意。

宋玉做高唐賦和女神賦之時,懷王已死,屈原還流放在世。宋玉對自己的師傅非常尊敬,也具有同樣的高潔堅貞情操,但身處末世亂朝,宋玉性格上要圓滑警覺許多,行事柔和藏拙,而行文多曲折諷比喻,這從《高唐賦》的委婉和《離騷》的激烈風格對比就可以看出來。

由於楚襄王的昏庸,宋玉心力耗盡,也無濟於事,最後也是鬱鬱而終於楚國徹底滅亡的同年。

屈原宋玉說了這麼多,和紅樓夢有啥關係?

其實,清高又委屈的宋玉一生,幾乎和薛寶釵的燈謎“更香”完全一致: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裏總無緣。

曉籌不用雞人報,午夜無煩侍女添。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月陰晴任變遷。

總之,如果說林黛玉是曾得懷王信任依賴的屈原,那麼薛寶釵就是死活喚不醒襄王的宋玉:

——而紅樓夢的作者,基本上是把自己比做了有懷王之志而無懷王之能的楚襄王。

說到這裏,該具體的說什麼是紅樓夢裏的高唐夢了:

其一:是懷王(甄寶玉理想中的自我)的高唐夢,他曾經得到過女神(屈原——對應林黛玉)的青睞,因此也曾有所作爲。

其二:是襄王(甄寶玉現實中的真我)的高唐夢,他想要再訪女神,重振國威,但因爲內外原因,未能如願。(實情是屈原已經被流放,後來又投江,他對宋玉卻始終不夠信任信賴。)

這就是有名的“襄王有意,神女無心”(其實不是神女無心,而是神女也救不了他)。

高唐夢,因爲在宋玉的筆下,是通過男女歡好的形式來表現的,因此通常被看做“不能得逞的春夢”代言詞。然而其根本,卻是關於君王的自身修養和國家興亡的關係。

紅樓夢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這一章前的詩,已經做了提示——太虛幻境一夢,不是春夢,而是華胥之夢(紅樓夢中夢之四我將會說到華胥夢):

春困葳蕤擁繡衾,恍隨仙子別紅塵。

問誰幻入華胥境,千古風流造孽人。

那麼,紅樓夢中的高唐夢到底是哪一場呢?

首先,它是一場夢中夢——神瑛侍者下界託生爲甄寶玉,而甄寶玉,其實就是最高統治者的繼承人皇太子的一個幻化,然後甄家(皇家)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以“夢”的方式嵌入頑石的意識(紅樓第一夢)當中。

於是在頑石的意識觀察中,甄寶玉又幻化出一個賈寶玉,真(皇)家也就變成賈家(知道寶釵選秀的事爲何不了了之了吧?)

由於甄家的事情會全部投射到頑石的夢中,於是皇太子求賢得而復失的高唐夢也被投射到了頑石的夢中:

現實中的皇太子(也就是甄寶玉)在經歷了與絳珠仙的際遇離合(就像懷王與屈原,襄王和宋玉)後,深感人生如戲,自己參透太晚,導致一切無可挽回,追憶似水流年,做了一個有“太虛”領悟境界和十二金釵被自己的無能所辜負內容的噩夢。

(十二金釵,應該是十二才臣或十二集團:

其中爲首的是林黛玉所代表的因天下而已經與清當權者共治天下的江南漢族精英;

薛寶釵代表的應該是也是這一支,只是兩者行事風格不一樣,就像屈原和宋玉;

妙玉代表的是心懷天下但不願與清當權者來往的隱士;

三春湘雲鳳姐李紈代表的是滿清族內部比較開明有文化的一支;

英蓮代表的是江南漢人一直被打壓的命運,

晴雯代表的是君王理想中天下社稷平民的無憂安樂;

襲人代表的是資質平庸無自我意識但對清當權者唯唯諾諾願意犧牲的忠僕。

——而所有這些忠臣志士形象的綜合,就是身份無法界定、身名最終被污損,不屈自縊而亡以全自我的秦可卿。)

而這個夢自然也被投射到了頑石夢中,由於頑石的悟性所限,這場原本充滿自責和悔恨情緒的夢,變成了賈寶玉在秦可卿閨房裏的那一場懵懵懂懂的春夢:就好像後人多把《高唐賦》的內容當成描寫男女愛情來看一樣。

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其實是甄寶玉和轉世絳珠草的愛情故事,是清皇太子和他的漢人賢士太師之間的師生故事,是未來君王和他未來臣子的君臣故事。

【原創不易,盜文自重!】

細讀紅樓,自抒己見,歡迎賬號內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