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七八世紀,世界上最爲強大的兩個勢力分別是東方的唐帝國和崛起於西亞的阿拉伯帝國,也就是史書上所講的大食,雙方都在極力地擴張領土。大食帝國向西擊敗了羅馬正統拜占庭,將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唐帝國則是北伐突厥,東征高麗,將東亞地區的控制權牢牢攥在手中。

兩大帝國分別在西亞和東亞地區,建立起了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原本東亞和西亞相距甚遠,兩大帝國算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隨着各自的勢力擴張,東西方的兩大文明免不了形成激烈的碰撞。

公元8世紀初,大食倭馬亞王朝開始向東方擴張,大食的騎兵在中亞的草原上馳騁,所向披靡,劍指帕米爾高原。而在阿拔斯王朝上位之後,大食帝國更加註重中亞商路的控制,大軍繼續向東挺進。

與此同時,唐朝也在滅掉突厥和薛延陀之後,橫掃西域諸國,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已經基本掌控了西域。很顯然,唐朝的勢力也已經伸到了中亞,自然免不了和大食帝國遭遇。怛羅斯之戰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發生的。

公元750年,唐朝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以“無藩臣禮”爲由,出兵攻打西域諸國中的石國,俘虜其國王,奪取牲畜人口。而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便找到阿拔斯王朝求援。阿拔斯王朝本就對安西四鎮控制下的西域有想法,此次石國來投,無疑是他們進攻安西四鎮的大好機會。

因爲大食想要進軍西域,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唐朝,而是以唐朝統治爲核心的中亞文明圈子。當時唐朝在西域的統治主要分爲三類,首先是以伊、西、庭三州爲核心的州縣統治區,這裏是屬於唐朝直接管理的統治區,行的是大唐律法其次則是安西四鎮爲核心所建立的羈縻府州體系,州府官員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軍事首領則是唐朝的武將,其講究的是一個控制權,最後則是臣服於大唐的西域諸國,他們行政和軍事都是自領,只需要承認自己的藩屬地位,按期朝貢即可。

此前大食人進入西域,首先便會遭到西域諸國的抵抗,他們在唐朝大軍的支持下,給大食人帶來了很大阻力。大食人連西域諸國都破不了,更不要說去動安西四鎮了。而此次的石國事件,給了大食分化唐朝在西域各屬國影響力的機會。

石國一役,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的信譽大打折扣,唐軍的名聲也一度降至谷底。當時高仙芝假意與石國講和,讓石國放鬆警惕,隨後率軍偷襲,勝之不武。此外,高仙芝在石國殺戮老弱,搶掠財物。

《資治通鑑》: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僞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虜其王及部衆以歸,悉殺其老弱。仙芝性貪,掠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所以,大食此時進攻安西四鎮,不僅不會有西域諸國的阻擋,甚至還會得到西域諸國的幫助。尤其是此時阿拔斯王朝初建,希望通過對唐朝的勝利,來穩固自己的統治。

而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講,其實並沒有太當回事兒。西域諸國無藩臣禮是必須要討伐的,而大食在中亞的擴張,早就影響到了唐朝的利益,雙方本就是水火不容。甚至於史學界懷疑當時高仙芝就是想要進攻大食,爲唐朝解決掉這個在中亞的勁敵,從而也把自己的功業推上新的高度。畢竟當時高仙芝已經打遍中亞,想要再建功,那就只有拿大食練手。

所以高仙芝在征討石國之後,也做好了應對大食的準備。

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領安西四鎮的唐軍以及葛邏祿等藩屬軍隊,主動出擊,來到蔥嶺以西、錫爾河中游,與大食戰於石國重城怛羅斯,史稱怛羅斯之戰。

此戰高仙芝共出兵三萬,其中安西軍唐兵兩萬,藩屬葛邏祿兵一萬;而大食與其藩屬軍隊共有十五萬人。當然,這裏的兵力數量在歷史上有一定爭議,有說法稱唐軍是七萬,大食則是二十萬。

但無論哪種說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高仙芝在兵力上都處在一個絕對的劣勢。但憑藉良好的裝備與強大的戰鬥力,處於兵力劣勢的唐軍,在戰場上卻絲毫不落下風。雙方相持五日,不分勝敗。然而就在這種時候,本屬於唐軍陣營的葛邏祿兵突然倒戈,唐軍腹背受敵,最終只能失敗撤退。兩萬大軍損失殆盡,僅餘數千殘兵退回。

《資治通鑑》: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衆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邏祿部衆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所以,真正讓唐軍走向失敗的,其實不是大食人,而是自己人的背叛。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食雖然贏了,但是損失卻很慘重,十五萬大軍,傷亡高達七萬,近半的軍隊折在了唐軍手中。

正是因爲唐軍的頑強,使得大食雖然取得了怛羅斯之戰的勝利,但卻無力乘勝追擊,進攻四鎮。而反觀唐軍,雖然戰敗,但底子還在,安西四鎮爲核心的軍事體系並沒有瓦解。在怛羅斯之戰之後兩年,封常清就率領安西軍繼續西征,滅掉了大勃律。

所以,總的說來,怛羅斯之戰雖然慘烈,但對於兩大帝國的實際影響並不大,更沒有改變西域地區的格局,西域諸國依舊處在兩大帝國勢力之間,或是左右逢源,或是間於齊楚。

從軍事角度而言,怛羅斯之戰更多的意義,其實就是表現了高仙芝以及唐朝安西邊軍的強悍實力。明明兵力劣勢,腹背受敵,卻能打出數倍戰損於敵人。明明輸掉了戰爭,卻能讓敵人不敢再戰,這就是唐朝的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