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总是痛的,星标我们陪你

文/陶瓷兔子,头图基于CC0协议使用

1

昨天出门办事,公交车坐过了站,连着两次。

“罪魁祸首”就是上车之前随手从电子书书架上点开的一本书,《天生有罪》,美国著名脱口秀演员特雷弗(崔娃)的自传。

我已经很久没看到过这样有趣的传记文学了,你随便翻开一本名人类传记,比如稻盛和夫,比如卓别林,比如巴菲特和迪士尼,都不出意外的会看到一个贫穷而悲惨的童年。

可真要论起惨,没有谁能比得过崔娃,在一度执行种族隔离的南非,一个有着白人爸爸和黑人妈妈的混血儿,存在的本身就是原罪,一不留神全家都得进监狱。

但也没有人能比崔娃把自己的悲惨经历写的那么轻松有趣,很多片段从理智的角度明明很可怜,但还是忍不住不厚道的笑起来。

我看的是电子书,习惯性在阅读时看看其他人的笔记和评论,我常常能从这些评论里挖出一些宝藏书友,可在看《天生有罪》的时候,看到的评论却让我觉得不寒而栗。

当然不是什么诅咒,也不是问候家人祖宗的掐架,甚至是过分的和谐。

那一章的内容是崔娃小时候跟妈妈斗智斗勇的经历,他在超市里闹着要买一个太妃糖苹果,妈妈假装答应,等崔娃跑去拿苹果结账的时候,妈妈却假装不认识他。

那时崔娃大概六岁吧,吓得立马丢下了苹果,哭着去追妈妈。这段话被很多人做了笔记,第一条就是:

“我很讨厌大人用这种方式对待小孩,说什么“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孩子是真的会因为这句话很伤心很伤心的,我以后一定不会这么对自己的小孩”。

剩余的笔记几乎是清一色赞同的声音,我都已经可以脑补如果这个片段被PO到微博上,评论区里对崔娃的妈妈会是怎样的口诛笔伐。

“这种女人不配当妈”“崔娃太可怜了”“当父母不需要考试真是可怕”。

2

还少吗?

随着“原生家庭”这个锅被来回甩的稀烂,类似这样的评论,你几乎可以在所有亲子类的真人秀看到。

每一次的亲子互动都被网友当成了“大型父母学打分现场”,根据书上看到的理论,或者自己理想中父母的做法给出分数。

我忍不住想,如果崔娃的妈妈带着他上真人秀,大概是会被直接骂“滚出娱乐圈”的那种吧。

把孩子丢在外婆家不亲自教养,这是缺位。

因为自己不想离开祖国,让跟着她生活的崔娃也只能一直躲躲藏藏,无法像其他混血儿一样,早早离开南非去更自由的地方生活,这是自私。

崔娃因为自己养的狗狗跟别的男孩亲近而哭个不停,她脱口就是“所以呢,你有什么好伤心的?”,这是剥夺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

更别说还有动不动就让崔娃“闭嘴”,或者追着他要暴打一顿的行为。

一桩桩一件件放在那儿,哪一条不是足以被口水淹死的黑料。

可当你把这些片段从崔娃这里拼凑起来,当做童年的全景来看时,你看到的却只是满满的爱。

只有在爱中长大的小孩,才能用这么有趣的口吻讲起那些哪怕真的很惨的经历。这种幽默和轻松,学不来。

3

我曾经跟朋友聊过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被父母打了会记恨一辈子,有的孩子却压根无所谓,这是个人性格的差异,还是出于其他原因?

他回答我:it maybe depends on whether the action is coming out of love, or sth else.”(这或许取决于父母的行为是出于爱,还是什么其他目的)。

我看着他这句话,忽然想起来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不想做寒假作业,想偷偷把作业撕掉几张,却不幸被我妈逮住之后,也曾经收获过一通暴打。

我压根都想不起来那件事了,是在长大了很久之后,我妈把这段糗事讲给我小侄女听的时候,我才模模糊糊的拾回了一点印象。

但我不是那种特别大大咧咧不记事的人,我一直记得十岁那年,有个小妹妹来我家玩,非要拿走我最喜欢的一个玩具,我抵死不给,可我爸妈却从我手里夺走了那个玩具给了她,还批评我:

“我跟你爸都不小气,你这样到底像谁,真给我们丢人”。

不过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却让我委屈了好多年。

是谁说小孩子不懂事的?孩子才是最聪颖的小兽,无论你做什么,他都能从中闻出来,那是真正出于对他的爱,还是出于父母的虚荣,控制欲,或者其他一切以爱为名的东西。

出于爱而做出的一切,都是不会被记恨,不会被耿耿于怀的。

真正让长大之后的孩子意难平的,从来都不是某个行为本身,而是这个行为的动机。

4

我一点也不意外崔娃不会记恨自己的母亲。她当然不是满分妈妈,但她做出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为了让他“看上去懂事”“给自己争光”,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他好。

这种隐藏在激烈行为下爱的暗流,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懂。

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感受这样的暗流了,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苛责父母的行为,甚至是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之后的行为上。

心生怨气之后,难免就心存恐惧:

我配做母亲/父亲吗,我能教好一个孩子吗?当父母真的好难。

我的一个女友跟老公冷战,让四岁的孩子做了一周的传话筒,冷静下来之后后悔的要命,一个劲的问我:

“怎么办,我这样会不会给娃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他的成长?我昨天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就常常担心父母感情不好,现在我不太会经营亲密关系,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打住打住”我不得不赶快打断了她的追忆,这样的对话每次延展开来,都会变成对父母的埋怨和指责。

而那不会让任何人更快乐。只会让所有人都更加紧绷。

正常的家庭里,哪一家能做到一辈子都没有磕磕碰碰,而孩子对父母关系的感知,根本就不会停留在某一场争吵,而在于每一天的互动。

同样的,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某一个”行为而受到伤害,留下心理阴影。他在乎的,是每天包围自己的爱意。

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因此任何一个父母都无需那么强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