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總是痛的,星標我們陪你

文/陶瓷兔子,頭圖基於CC0協議使用

1

昨天出門辦事,公交車坐過了站,連着兩次。

“罪魁禍首”就是上車之前隨手從電子書書架上點開的一本書,《天生有罪》,美國著名脫口秀演員特雷弗(崔娃)的自傳。

我已經很久沒看到過這樣有趣的傳記文學了,你隨便翻開一本名人類傳記,比如稻盛和夫,比如卓別林,比如巴菲特和迪士尼,都不出意外的會看到一個貧窮而悲慘的童年。

可真要論起慘,沒有誰能比得過崔娃,在一度執行種族隔離的南非,一個有着白人爸爸和黑人媽媽的混血兒,存在的本身就是原罪,一不留神全家都得進監獄。

但也沒有人能比崔娃把自己的悲慘經歷寫的那麼輕鬆有趣,很多片段從理智的角度明明很可憐,但還是忍不住不厚道的笑起來。

我看的是電子書,習慣性在閱讀時看看其他人的筆記和評論,我常常能從這些評論裏挖出一些寶藏書友,可在看《天生有罪》的時候,看到的評論卻讓我覺得不寒而慄。

當然不是什麼詛咒,也不是問候家人祖宗的掐架,甚至是過分的和諧。

那一章的內容是崔娃小時候跟媽媽鬥智鬥勇的經歷,他在超市裏鬧着要買一個太妃糖蘋果,媽媽假裝答應,等崔娃跑去拿蘋果結賬的時候,媽媽卻假裝不認識他。

那時崔娃大概六歲吧,嚇得立馬丟下了蘋果,哭着去追媽媽。這段話被很多人做了筆記,第一條就是:

“我很討厭大人用這種方式對待小孩,說什麼“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孩子是真的會因爲這句話很傷心很傷心的,我以後一定不會這麼對自己的小孩”。

剩餘的筆記幾乎是清一色贊同的聲音,我都已經可以腦補如果這個片段被PO到微博上,評論區裏對崔娃的媽媽會是怎樣的口誅筆伐。

“這種女人不配當媽”“崔娃太可憐了”“當父母不需要考試真是可怕”。

2

還少嗎?

隨着“原生家庭”這個鍋被來回甩的稀爛,類似這樣的評論,你幾乎可以在所有親子類的真人秀看到。

每一次的親子互動都被網友當成了“大型父母學打分現場”,根據書上看到的理論,或者自己理想中父母的做法給出分數。

我忍不住想,如果崔娃的媽媽帶着他上真人秀,大概是會被直接罵“滾出娛樂圈”的那種吧。

把孩子丟在外婆家不親自教養,這是缺位。

因爲自己不想離開祖國,讓跟着她生活的崔娃也只能一直躲躲藏藏,無法像其他混血兒一樣,早早離開南非去更自由的地方生活,這是自私。

崔娃因爲自己養的狗狗跟別的男孩親近而哭個不停,她脫口就是“所以呢,你有什麼好傷心的?”,這是剝奪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

更別說還有動不動就讓崔娃“閉嘴”,或者追着他要暴打一頓的行爲。

一樁樁一件件放在那兒,哪一條不是足以被口水淹死的黑料。

可當你把這些片段從崔娃這裏拼湊起來,當做童年的全景來看時,你看到的卻只是滿滿的愛。

只有在愛中長大的小孩,才能用這麼有趣的口吻講起那些哪怕真的很慘的經歷。這種幽默和輕鬆,學不來。

3

我曾經跟朋友聊過一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爲什麼有的孩子被父母打了會記恨一輩子,有的孩子卻壓根無所謂,這是個人性格的差異,還是出於其他原因?

他回答我:it maybe depends on whether the action is coming out of love, or sth else.”(這或許取決於父母的行爲是出於愛,還是什麼其他目的)。

我看着他這句話,忽然想起來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因爲不想做寒假作業,想偷偷把作業撕掉幾張,卻不幸被我媽逮住之後,也曾經收穫過一通暴打。

我壓根都想不起來那件事了,是在長大了很久之後,我媽把這段糗事講給我小侄女聽的時候,我才模模糊糊的拾回了一點印象。

但我不是那種特別大大咧咧不記事的人,我一直記得十歲那年,有個小妹妹來我家玩,非要拿走我最喜歡的一個玩具,我抵死不給,可我爸媽卻從我手裏奪走了那個玩具給了她,還批評我:

“我跟你爸都不小氣,你這樣到底像誰,真給我們丟人”。

不過是這麼輕飄飄的一句話,卻讓我委屈了好多年。

是誰說小孩子不懂事的?孩子纔是最聰穎的小獸,無論你做什麼,他都能從中聞出來,那是真正出於對他的愛,還是出於父母的虛榮,控制慾,或者其他一切以愛爲名的東西。

出於愛而做出的一切,都是不會被記恨,不會被耿耿於懷的。

真正讓長大之後的孩子意難平的,從來都不是某個行爲本身,而是這個行爲的動機。

4

我一點也不意外崔娃不會記恨自己的母親。她當然不是滿分媽媽,但她做出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爲了讓他“看上去懂事”“給自己爭光”,而是發自內心的希望他好。

這種隱藏在激烈行爲下愛的暗流,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懂。

可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去感受這樣的暗流了,我們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苛責父母的行爲,甚至是我們自己爲人父母之後的行爲上。

心生怨氣之後,難免就心存恐懼:

我配做母親/父親嗎,我能教好一個孩子嗎?當父母真的好難。

我的一個女友跟老公冷戰,讓四歲的孩子做了一週的傳話筒,冷靜下來之後後悔的要命,一個勁的問我:

“怎麼辦,我這樣會不會給娃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他的成長?我昨天想起來我小的時候,就常常擔心父母感情不好,現在我不太會經營親密關係,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打住打住”我不得不趕快打斷了她的追憶,這樣的對話每次延展開來,都會變成對父母的埋怨和指責。

而那不會讓任何人更快樂。只會讓所有人都更加緊繃。

正常的家庭裏,哪一家能做到一輩子都沒有磕磕碰碰,而孩子對父母關係的感知,根本就不會停留在某一場爭吵,而在於每一天的互動。

同樣的,沒有一個孩子會因爲父母的“某一個”行爲而受到傷害,留下心理陰影。他在乎的,是每天包圍自己的愛意。

孩子沒有那麼脆弱,因此任何一個父母都無需那麼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