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苗夏麗

“當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與交通、醫療、教育、科研等領域深度融合,助推了全社會的信息化轉型升級。“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2020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發來的視頻中說,特別是在這次抗疫工作中,信息通信技術爲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強大支撐,在態勢的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學的分析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能量。

2020年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中,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業內專家企業家對此深有感觸。

用數字科技抗疫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張勇在主題發言中表示,因爲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疫情的防控可以通過像健康碼這樣的載體精準到人,使得社會零售商業可以在線下關店的情況不停止營業,使得遠程辦公、網上教育已經成爲一種習慣。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因爲疫情而加速了數字化,整個社會圍繞着產業鏈運轉發生了深刻變革。”張勇說。

紅杉資本投資的企業中,有不少積極抗擊疫情的影響。比如上海企業第四範式,其團隊開發出了三套AI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測繪出疫情下的各種潛在威脅,巧妙的顯化了人類與病毒相遇的各種路徑,這套系統,已經下沉到了很多地方的政府和企業,幫助做好微觀防控。紅衫投資的另一家在線教育成員企業VIPKID,爲了讓更多孩子“停課不停學”,爲延遲開學的學生免費提供了春季在線課;同時開放在線直播平臺,供線下教學受影響的機構和學校無償使用。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自學說,在新冠疫情應對中,以5G、大數據爲代表的數字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依託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開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對密切接觸者“追蹤”,大幅提高防控精準度和篩查效率。通過“5G+醫療”,多學科、多專家遠程爲重症患者協作診療,提升抗疫一線醫療救治水平。

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齊向東在論壇分享中表示,中國廣泛使用數字技術助力抗疫。“我們不僅用數字技術輔助流行病學的調查,追蹤疑似病例,隔離控制疫情蔓延,我們還用數字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羣衆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需求,比如說學生上網校,企事業單位在線辦公,電子商務、視頻會議等等。”

阿里巴巴的張勇表示,中國的數字經濟能夠發展到今天,走在全球的前列,並且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和平臺性的企業,這是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得益於政府鼓勵發展和創新的各種政策,也得益於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

數字助力中國經濟體增長

不久前,中國公佈了三個轉正的數據,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季度增速在年內也首次由負轉正、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增速首次由負轉正

“在經濟恢復發展方面,數字經濟成爲關鍵增長引擎。受疫情衝擊,上半年國內GDP下降1.6%,但數字經濟仍然增長14.5%。大量企業利用遠程會議、在線營銷等數字化應用,快速實現復工復產。線上消費、在線教育等新業態不斷湧現,增強了疫情期間的經濟發展韌性。中興通訊爲例,我們在2月3號就實現“雲復工”,近3萬名研發人員通過雲研發平臺遠程協作,協同設計效率達到以往集中辦公的95%。”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自學說。

有多個國際機構預測,中國有可能將成爲今年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根據權威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GDP將同比下降4.4%左右,而數字經濟增速將在0.5%左右的正增長;中國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長了0.7%,數字經濟的貢獻接近九成。數字經濟正成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復甦和科技創新的新動能

抗疫催發了哪些機會?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在發言中表示,這次抗疫促進了網絡應用更普及更深化,加快了經濟社會向線上遷移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抬高了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起點。

“有觀點說互聯網上半場即數字消費已經見頂,這是沒有看到新的消費前景。5G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持續創造出多個百億級、千億級的新型消費。” 江小涓說,

數字消費生態將跨界成長,一站式提供智慧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學習、智慧娛樂、智慧健康健身等網絡和數字服務。依託產業互聯網,消費者、企業和各種生產要素彼此連結,不斷挖掘用戶需求圖譜,同步迭代,實時互動,動態滿足用戶需求,前景十分廣闊

其次數字化生產將全面推進,助力高質量發展。數字化生產的加速已經開始,智能製造系統依託於傳感器、工業軟件、網絡通信系統,形成新的物-物、人-人和人-機、人與物體的交互方式,實現人、設備、產品、服務等要素和資源的相互識別、實時聯通,提升全鏈條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數字化融合將加速推進一、二、三次產業相互內置和多層鏈接,形成新的產業融合形態。

第三,數字化連結將形成網鏈,更好地平衡發展與安全。數字化網絡平臺能夠聚合產業鏈上多環節多種類企業和多種生產要素,爲各方提供更多類型的交互機會,提供產業內所需的各種服務。在特殊時期,如此次新冠疫情期間,當原有的產業鏈斷裂時,數字化平臺可以智能化地在供需各方之間進行匹配,迅速尋求替代或調整方案,快速補鏈接鏈。與傳統的線下單點連結的產業鏈相比,數字化平臺能夠形成多點連接的產業網鏈,使全球分工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第四,數字化配置資源能力提升,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在許多領域,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已經被數字化智能化匹配方式所取代或者即將被取代。比如互聯網銀行,以各自的算法進行風險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金融資源的配置方向。再比如,數字化社會化製造管理平臺、雲工廠等新型產業組織形態蓬勃發展,智能化、最小化的匹配各種生產資源,極大地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第五,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提供更好調控與服務能力。比如,疫情之後農民工返回就業地的實時狀況主要來自數據通訊平臺和就業者密集的網絡平臺;各地復工復產情況特別是基本建設的進展情況,主要來自數字化工程機械平臺的“挖掘機”指數,連接在這些平臺上的大型工程機械佔全國總數的85%以上,這些設備的開工情況可以實時準確的反映全國工程建設情況的進展。

此同時, 江小涓認爲 ,爲了加快推進網絡和數字經濟,需要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

第一,要提供應用場景。新的數字消費應用許多在教育、醫療等公共部門,政府要積極穩妥地促進新的應用能夠落地。

第二,要推進高水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5G相關產業羣以及將跨界多場景融合技術“一攬子”納入,鼓勵以企業爲龍頭、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

第三,要推動更多中小企業和個體從業者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入網接鏈”,增強融合與競爭力,促進他們共享數字時代的紅利。

第四,要利用數字技術更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務,便利羣衆,爲市場主體賦能。同時要更多關注數字弱勢羣體,讓他們能夠共享數字紅利。

第五,要對數字技術進行有效監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機器學習能力快速增強,數據、代碼和算法愈來愈多地決定着每位公民在信息方面的可知與不可知,在資源分配中的可得與不可得,在社會活動中的可爲與不可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