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船堅炮利︱未展的雄心:甲午戰後福建船政的岸防鐵甲艦計劃)

馬江之畔的福建船政,曾是中國近代造艦工業的一面旗幟。自1866年創辦以來,這裏建成了中國第一艘國產蒸汽巡航艦“揚武”、第一艘國產巡洋艦“開濟”、第一艘岸防鐵甲艦“平遠”等歷史名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鮮爲人知的是,以上這些成就還遠遠不是福建船政最具野心的嘗試,就在大清帝國經歷了甲午慘敗,又在列強的瓜分之下海權盡失的19世紀最後的幾年裏,福建船政竟策劃了一次驚人的造艦計劃,其計劃的核心是兩型裝備有巨炮重甲的岸防鐵甲艦,其中較大者排水量高達5600餘噸,實力直逼“定遠”、“鎮遠”。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可謂不宏大的造艦計劃,卻如同歷史天空中閃過的一抹流星,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並迅速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設計概貌

2019年,海軍史同好戴維先生髮給了我一份法國國防部檔案館所藏曆史艦船圖紙的清單,我並未期望其中會有與中國海軍相關的部分,只是漫不經心地搜索了一個關鍵詞“Chine”(法語“中國”),出現的結果卻大大地出乎意料——兩型由福建船政法籍總監督杜業爾(Charles Doyère)爲中國設計的岸防鐵甲艦(garde-côtes cuirassé)圖紙竟赫然在列。驚訝之餘,我迅速聯繫了戴維先生和其他幾位海軍史同好,我們遂決定共同集資,並由戴維先生負責接洽,向法國檔案館聯繫購買了兩型鐵甲艦的整套圖紙。經過數月的周折,這些珍貴的圖紙終於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

從圖紙上看,杜業爾設計的二等岸防鐵甲艦又分爲兩個子型號,兩個子型號艦體部分基本相同,柱間長70米,型寬14.1米,型深5米。該型艦爲長艏樓船型,兩舷帶有非常明顯的法式舷緣內傾風格。

子型號A是見於當時各種記載、報道的型號,可能屬於正式方案。該方案現存圖紙4張,分別是船體型線圖、典型橫剖圖、縱剖及底艙佈置圖、主甲板及上甲板佈置圖。從圖紙上看,該方案的主要武備爲270毫米口徑主炮1門,140毫米口徑副炮3門,37毫米速射炮6門,一些文字記載還稱該方案配有魚雷發射管2具,備雷4發,但圖紙上未見。該艦有縱貫全艦的主裝甲帶,厚度爲220毫米-120毫米,上緣高出水線0.6米,下部低於水線1.3米,上甲板側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防護甲板由3層15毫米厚的普通鋼板鉚接而成。該艦的動力裝置爲8座亞羅式水管鍋爐,2座立式4缸3漲蒸汽機驅動左右2個螺旋槳,輪機馬力爲4200匹,航速16節。5600噸頭等鐵甲艦側視圖、俯視圖

5600噸頭等鐵甲艦側視圖、俯視圖

子型號B相比於A主要修改了武備,這一設計不見於相關記載,且設計時間很可能晚於子型號A,推測是在A的基礎上所做的修改方案。該設計現存圖紙1張,爲縱剖圖、上甲板佈置圖及主甲板佈置圖。其武備包括2門200毫米主炮,以單裝佈置在艏樓甲板前部和主甲板後部,4門150毫米副炮,以炮廓形式佈置在主甲板兩側的炮房內。相較於子型號A,該艦的一座輕型桅杆改爲前後2座粗壯的大型桅杆,其餘設計均與A設計十分相似。2900噸二等鐵甲艦子型號B縱剖圖

2900噸二等鐵甲艦子型號B縱剖圖

頭等岸防鐵甲艦現存圖紙5張,分別是船體型線圖、典型橫剖圖、側視圖與俯視圖、上甲板/主甲板/底艙夾層平面圖、縱剖圖/底艙平面圖。該型艦柱間長88米,型寬18米,型深6.1米,排水量5600噸。武備爲300毫米主炮2門,140毫米副炮6門,47毫米速射炮8門,魚雷發射管2具。該艦縱貫全艦的主裝甲帶厚度爲210毫米-105毫米,上緣高出水線1米,下緣低於水線1.5米,主甲板側面也有12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防護甲板厚度60毫米。該艦的動力裝置爲16座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2座立式4缸3漲蒸汽機驅動2個螺旋槳,輪機馬力爲8200匹,航速16節。5600噸頭等鐵甲艦側視圖、俯視圖

5600噸頭等鐵甲艦側視圖、俯視圖

總體而言,這兩型鐵甲艦雖然在體量上無法與當時歐美主流的遠洋鐵甲/戰列艦相比,但從技術上而言,與歐美的主流艦艇是處在同一個檔次的,而且其喫水淺,裝甲厚,火炮威力大,也非常符合沿岸防守的需求。應該說,這兩型鐵甲艦杜業爾是在充分考量了中國重建海軍的實際需求後,做出的對症下藥的針對性設計。如果能夠建成,將令中國的海軍實力獲得較大的提升,有效地改善帝國門戶洞開的海防狀況。

計劃始末

那麼爲何福建船政會在甲午慘敗後推出這樣宏大的鐵甲艦建造計劃,而這一計劃最終又爲何流產?

伴隨着大清帝國洋務自強運動的興起,福建船政曾在1870-1880年代幾度創下輝煌,但1890年代后帝國海防建設步伐逐漸趨緩,船政也陷入了經費支絀、一蹶不振的境地。從1891年至1894年,船政除建成魚雷巡洋艦“福靖”和練習艦“通濟”之外再無建樹。甲午之役,大清帝國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朝廷痛定思痛,決心懲前毖後,重建海防。

1896年,中國向德國訂購防護巡洋艦3艘,魚雷艇驅逐艦4艘,向英國訂購防護巡洋艦2艘,大張旗鼓地開始了海軍重建計劃。而爲了爭取中國政府的造艦訂單,歐美各國的軍火商人、領館使臣紛至沓來,都希望在這筆鉅額生意中切一塊蛋糕。英、德既已拔得頭籌,法國人自然也不甘落後,但法國海軍造艦廠商歷來沒有向中國出口軍艦的先例,無法與德國伏耳鏗公司、希肖公司、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這些與中國合作多年的出口大廠相比。但法國人也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的國營造船廠——福建船政自其創立伊始便與法國造船工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僅其早期技術顧問多來自法國,其培養的造艦人才多留學法國,甚至連其使用的許多造艦機械,以及艦船的圖紙和部件也多從法國採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福建船政的造艦能力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法國廠商(如地中海造船廠、勒克魯索鐵工廠等)的輸血。在這一清廷大力重建海軍的當口,法國政府立即借題發揮,建議向船政派遣一支法國顧問團,重振船政的造艦能力。可以想見的是,一旦船政在法國顧問團的領導下開始重新運轉,法國的軍工廠商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獲得大量的船材、武備、輪機訂單,其數額不會輸給其他列強。

延聘法國技術人員的事宜於1896年底開始緊鑼密鼓地操作起來。最後決定率領這支20餘人的顧問團隊的洋監督人選,是巴黎海軍工程學院的副校長、二等主任工程師杜業爾。杜業爾當時是法國造船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對重振船政雄風可謂躊躇滿志。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中國的七年卻成爲了他職業生涯的低谷。回到法國後,杜業爾於1912年升任海軍部造艦技術總監,設計了“諾曼底”和“里昂”級戰列艦(均未建成),後來還擔任海軍工程學院院長、海軍造艦總監、法國艦船技術學會會長等職,成爲了法國聲名顯赫的造艦專家。夏爾·杜業爾(Charles Doyère)

夏爾·杜業爾(Charles Doyère)

杜業爾於1897年1月1日正式受聘於船政,剛來到中國的他雄心勃勃,爲時任船政大臣裕祿開列了一攬子造艦計劃,他認爲“兵船之宜於中國者,乃守口鐵甲船、鐵甲快船、中號快船(2000噸至2500噸),二十海里至二十二海里小兵船,及小魚雷艇也。本監督意亦以中國宜先制大號及中號各兵船,而小號兵船可俟諸異日,蓋大號兵船可攻可守,無中號兵船可也,除魚雷艇外;中號兵船無大號兵船,則不能成軍。故興制兵船,大號者又在中號之先”。(《福州船政洋監督上船政大臣裕制船條陳》,《時務報》第58卷)即優先推薦建造大型軍艦。然而,他的這一計劃受到了船政經費問題的制約,不得不改爲先建魚雷巡洋艦2艘(即“建威”、“建安”)。但他此後並未放棄推銷自己的計劃,1897年中他在上陳裕祿的一份《制船條陳》中,又開列了他擬定的兩份造艦計劃,時間均以6年爲限,其一每年經費1千萬法郎,其二每年經費1千5百萬法郎。這兩份計劃中,均包括了頭等守口鐵甲艦和二等守口鐵甲艦,每艘頭等鐵甲艦約須1千萬法郎,每艘二等鐵甲艦約須560萬法郎。可是直到1898年裕祿卸任船政大臣爲止,杜業爾的計劃都未被提起,顯而易見是由於經費的原因。

孰料事情在1898年的夏天卻發生了轉機。當年夏天,躊躇滿志的光緒皇帝開始變法維新。7月中旬,光緒帝召見了由四川總督調任軍機大臣的裕祿,向其詢問福州船廠情形,裕祿向其面奏道:“曾與洋員杜業爾討論以整興船政,爲海上立一強軍,尚應添造一等守口甲船一隻,二等守口甲船二隻,二等魚雷艇十八隻,約閤中國銀六百七十萬兩上下。如限四年造成,每年約需銀一百六十餘萬兩。”在聽取了裕祿的彙報後,光緒皇帝表示:“方時勢艱難,朕宵旰焦勞,力求振作。思御外侮,則整軍經武,難再視爲緩圖。”並於7月28日頒佈諭旨,令各省爲船政籌解款項,共計達188萬兩之多,足備船政一年造艦之用。同時,光緒帝還命時任船政大臣增祺將船政擬建艦隻開單繪圖,上陳朝廷:“鎮閩將軍兼船政大臣增軍帥奉旨,就馬尾船政局製造一等守口甲艦若干艘,二等守口甲艦及魚雷艇各若干艘以備海防只用,由各直省撥款到閩以充經費,因會同船政提調沈丹曾觀察、洋監督杜業爾氏將甲艦及魚雷艇長短、馬力、速率、噸數暨應用機器需款若干,繪圖貼說呈諸政府。”杜業爾的頭等鐵甲艦方案在體量上與法國Jemmapes級鐵甲艦較爲接近,但細節設計上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

杜業爾的頭等鐵甲艦方案在體量上與法國Jemmapes級鐵甲艦較爲接近,但細節設計上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

不過,9月21日發生的戊戌政變令光緒皇帝的維新大計戛然而止,但幸運的是,振興船政的舉措卻沒有因爲這次政治上的變故而立即中斷。9月25日,慈禧太后頒佈懿旨,督促裕祿奏報的四年造艦計劃趕緊興辦,船政鐵甲艦成爲現實似乎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問題最終還是出在了錢上。懿旨頒佈了一個多月,船政經費卻收繳甚慢。各省原認解173萬兩白銀,實際僅到款35萬兩。面對這種尷尬的狀況,增祺與杜業爾商量,擬暫緩建造頭等鐵甲艦,先建二等鐵甲艦及魚雷艇等艦隻:“頭等甲艦需款較多,仍擬先造二等守口甲船一隻,魚雷艇四隻,其餘再爲接續製造……嗣迭次到工,與杜業爾詳加討論,詢以現時各國軍艦配合之制,暨將來續造,以何項船隻爲合宜。曾據開呈節略船表,大致謂‘一船不能兼備衆善,應視船之作何用處,以定配製之所宜。以中國形勢而論,海口林立,又多大江、大河,則淺水之二等守口甲艦目下最爲合用,亦名守邊甲艦。其式船身須短,船面須寬,舵機須靈,往來內河亦可無阻。其用不在於攻,而在於御,故裝煤不必求多,速率不必求大。至於保衛之方,炮械之力,亦不在頭等甲艦以下。’……俟第二號快艦下水,則此二等守口甲船,又可安上龍骨。……復經奴才與提調等商酌,先行飭造船模一具,以備諮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詳加考較,以昭慎重。”

11月10日,慈禧太后再次催令各省將船政經費按數解交戶部,不得延欠,但原令解閩的款項轉解戶部,似乎又預示着這筆經費將被移作他用。12日,慈禧太后再發懿旨:“所有前擬製造各船,著暫緩購料興工,俟前項經費積有成數,再候諭旨。”戶部隨即電令船政,將船政已收到的35萬兩白銀也匯解戶部,原以爲天降鉅款的船政瞬間便被羅掘一空。這如同一道晴天霹靂,令船政的宏大計劃戛然而止。增祺急命杜業爾停止向外洋採購造船物料,後續造艦的估價單也一併緩辦。

這筆船政經費爲何被突然喊停?數日後,負責編練武衛軍的軍機大臣榮祿的一份奏摺解釋了一切。在這份《練兵籌餉大概情形折》中,榮祿提到他在被慈禧太后召對時提到了新募武衛中軍餉項不敷的問題,慈禧太后向他表示可從部庫存儲各省撥解閩省船廠經費項下動撥。12月7日,慈禧太后頒佈懿旨:“所有新軍餉項……不敷之數,準由各省撥解福建船政經費項下動用。”在百廢待興,國防經費又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帝國的海軍和陸軍孰輕孰重?慈禧太后的這一紙決斷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不過船政的鐵甲艦計劃仍未完全擱淺。半年之後,1899年4月8日,船政大臣增祺在《一號快艦下水,二號快艦安上龍骨暨原定速率折》中再次提及了建造二等岸防鐵甲艦的想法:“今重立海軍,船隻尚少,操練未精,自不足涉遠以攻人之國,則莫如先謀自守口岸爲第一要務。且用兵之道,必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方能計出萬全。現在北洋雖購有頭、二等快船五艘,雷艇四艘,可以連成一隊,然以戰事論之,則鐵甲戰艦實不可少。以中國各海口形勢論之,似又無須過大之船,即二等守口甲船,已爲合式。蓋此項船隻,既不責其涉遠載煤,即不必求多速率,亦不必求其過大。減此速率,厚其甲,多其炮,既可扼守要口,又可保衛快船,誠一舉兩得之用。……奴才前已將洋員杜業爾所繪二等守口船式諮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考察,是否合宜,應候覈覆,再行遵辦。該洋員於製造一切,尚屬勤懇認真,迭經稟請加工趕造及接辦甲艦,以期船可速成,工無停曠。”應該說,在建成了“建威”、“建安”兩艘魚雷巡洋艦後,如果船政希望繼續保持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是應當考慮立即續造艦隻的,而此前已經設計完成的二等岸防鐵甲艦方案就是最好的選擇,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船政經費此時仍無着落。

此後,杜業爾的鐵甲艦計劃再未被提起。次年(1900年)即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用船政建造鐵甲艦的經費換來的武衛軍消失在了直隸平原塵土飛揚的戰場上。災難般的戰敗使得整個帝國剛剛從甲午戰爭的創傷中略微恢復的元氣再次耗盡,甚至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債務負擔。福建船政更是一片慘淡景象,連洋員的薪水都無法支付,遑論空中樓閣般的造艦計劃了。福建船政未展的雄心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了起來,一埋就是一百二十年的時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netease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