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

在二戰中,日本發動了瘋狂的侵略,連美國都遭到了他的黑手。

戰爭初期,憑藉強大的軍力,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猖獗一時,連美國人都被他打得節節敗退。

不過在風光無限的背後,是日本的窮兵黷武。

看看二戰時日本國內的情況,才知道日本窮兵黷武到什麼程度。

二戰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實挺好過的。

雖然日本沒有英美等歐美列強發達富裕,但在亞洲首屈一指,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

當時的日本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日本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國內民衆也基本都能喫飽飯。

可以說在當時來講,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讓人羨慕。

但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徹底改變了。

1936年,由日本軍部支持的廣田弘毅正式上臺組閣,標誌着法西斯政權在日本正式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次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由於日軍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本陷入了中國戰爭的泥潭。

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底子也很薄,沒多久外匯儲備就用光了,財政也開始入不敷出。

由於日本無法在國外借到錢,所以只能從國內百姓身上想辦法。

爲了支援前線,日本人開始節衣縮食,民衆紛紛把積蓄拿出來購買政府發行的公債。

但沒多久,日本國民就已經沒有什麼積蓄,全都過的緊巴巴。

沒錢不可怕,節衣縮食還能對付一下。

問題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個無底洞。

由於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所以日本政府財政和資源的缺口也越來越大。

爲了維持戰爭,日本把國內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軍事上,並加大了對國內民衆的掠奪,連日本國民的口糧都被徵用了。

城裏人再也喫不上雪白的大米,即使條件好一些的也只能喫一些摻雜粗糧的糙米。

而鄉下的農民們就更慘了,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基本上全部都要上交國家,自己只能喫粗糧和野菜。

一到冬天來臨,很多沒喫沒喝的日本農民根本撐不過寒冷的冬季。

所以,每年日本農村很多地方都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日本人不僅忍飢挨餓沒飯喫,他們的日用生活品也非常匱乏。

由於執行配給制,日本國民手裏又沒有錢,所以他們只能分到數量很少、質量極差的生活品。

大部分日本人分到的衣服是一種用木漿和樹皮混合着粉碎的廢舊棉布製作的粗製服裝。

這種服裝非常易碎,穿着也不舒服,但能夠分到一套衣服已經非常不容易,因爲有的人連衣服都沒有。

至於糖、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對於日本人來說完全屬於奢侈品。

二戰後期,爲了滿足戰艦的燃油需求,日本政府把老百姓炒菜做飯的豆油都給徵用了,老百姓做菜只能用水煮。

公園裏的鐵柵欄、路邊的井蓋甚至家裏的收音機和門板也都被徵用了。

實際上,日本政府徵不徵用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爲大部分民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由於盟軍的轟炸,大量房屋被炸燬,很多人只能住又髒又臭的下水道,和老鼠住在一起。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更讓他們難以忍受的是,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除了爲國家賣命什麼都不能做。

即使不被拉到前線充當炮灰,也要在後方像機器人一樣進行超長時間和超長強度的乏味工作,忍受着折磨,爲所謂的大日本帝國“聖戰”服務。

所以“滿洲”成爲了日本人心目中的樂土,他們都夢寐以求的希望能到滿洲去,因爲滿洲國被日本軍部宣傳的簡直就是世外桃源。

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答案自然不是,當時的滿洲並不比日本本土民衆生活的好多少。

不過滿洲擁有他們渴望的和平。

畢竟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他們會生活的更好,也不會落到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地步。

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參與了日本的對外侵略,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都充當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兇,即使忍飢挨餓、遭到轟炸,也不值得人們同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