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神獸,一個祥瑞,更是一個圖騰,一種精神傳承。我們作爲龍的傳人,對龍這種生物,一直有特殊的情感。關於龍的記載,其實起源於很早以前,但其實在春秋之前,龍這種生物其實地位並不高。在夏朝時期有豢龍氏、御龍氏,負責飼養龍,特別是御龍氏先祖劉累,還不小心養死了一條龍,將其做成菜先給夏帝孔甲。到了周朝時期,龍的地位也比較的有限,與老虎、山雞等動物被繡在衣服上,沒有更特殊的地位。

到了春秋時期,龍纔有了各種神異的能力,與一般的野獸相區分開來。但是即便是在《山海經》當中,大部分龍的地位也並不高,例如:南方祝融,獸麪人身,騎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還有東方勾芒和北方禺疆也都是乘兩龍。感覺這龍就像是馬一樣,是神標配的交通工具。記得烽火戲諸侯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衆生牛馬,諸佛龍象,諸佛龍象不還是坐騎,成爲諸佛的坐騎地位就更高了嗎?所以雖然說是神的坐騎,但是本質上還是坐騎。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龍都是坐騎的命,其中有不少的龍種,實力更在一般的神之上,而在《山海經》當中,就記載了這麼兩條強大的龍族。一條名曰應龍,殺蚩尤與夸父,有控雨之能,另一條名曰燭龍,或者叫燭陰(燭九陰),也就是今天所要聊到的山海經異獸。在《山海經·海外北經》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爲晝,瞑爲夜,吹爲冬,呼爲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爲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爲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鐘山的神靈,名字叫做燭陰,他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呼氣的時候是冬天,吸氣的時候是夏天,他不喫不喝也沒有氣息,但是一旦吐氣,便會颳風,他身長千里,長着人面蛇身,周遭是紅色,位於鐘山之下。其實在這段話當中,似乎沒有寫道說燭陰是一條龍,畢竟都寫道了是蛇身了,這個我們需要看另一段話了,出自《山海經·大荒北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在這段話的描寫當中,指向了赤水北方的章尾山,有個人面蛇身渾身赤紅,眼瞳是直長的,閉眼的時候是黑夜,睜眼的時候是天明,不喫不睡沒有氣息,能夠呼風喚雨,這個就是燭九陰,也就是燭龍。除了名字和所在的地點與海外北經的記載有差異以外,無論是外貌還是神通,都是一致的。晉代的郭璞考證說鐘山之神燭陰就是章尾山之神燭龍,我們也是這樣認爲的。

從燭龍的神通來看的話,燭龍是掌管着晝夜更替,四季輪迴,氣候變化的神靈。有人認爲說燭龍其實就是太陽,像元初《說郛》中記載的“燭龍即日之名”。也有人認爲說燭龍就是祝融,因爲這兩個神名的讀音非常的相似。也有人認爲說燭龍不過是一個執行者,因爲在《山海經》當中,是有不少的神靈司掌晝夜時長和統帥日月星辰的。

而神話學家袁珂先生則認爲說【燭龍之獸性高於人格化,實在難以進位於天神之列。】但是與此同時,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當中認爲燭龍是一位原始的開闢神,擁有與盤古同等的神力,也有開天闢地的資格,但是他的神格是遠不如盤古的,獸性高於人格化,也就是是擁有盤古的部分威能罷了。在南朝任昉的《述異記》當中記載【先儒說:盤古氏泣爲江河,氣爲風,目瞳爲電。古說:盤古氏喜爲晴,怒爲陰。】燭龍的威能其實和盤古的確是有一定的相似的。

燭龍在現實當中能否找到原型呢?有人認爲其實燭龍指的是天空中的東方蒼龍七宿,燭龍的視爲晝,瞑爲夜,吹爲冬,呼爲夏其實指的是龍星周天運轉與四時氣候的關係。也有人認爲說燭龍其實指的是北極光,因爲中國所處的位置,所以能夠看到的北極光都是位於西北地區帕米爾高原,而中國觀察的北極光也的確是以紅色居多。扭曲的北極光在天空之上,似蛇身,蔓延千里也似乎是對得上的。

那麼你認爲燭龍其實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圖:互聯網

文:悠然布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