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浦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斗门村花浦桥自然村西首,跨村中小河流,系东西跨向单孔马蹄形石拱桥,桥全长22.80米,桥顶宽2.80米,桥台阶底部宽6.19米,高5.20米,拱高4.00米,桥跨径7.00米

桥面长2.74米,桥面内宽2.38米,内有一整块桥心石,长2.00米,宽1.72米。南北边上置实体石桥栏。

花浦桥西置长8.80米的23级石台阶,后设一平台,再向南有4级石台阶,桥东置长11.30米的26级石台阶,台阶上窄下宽呈梯形,运用变幅、收分工艺。台阶两端置垂带斜坡石,垂带斜坡石上置实体石桥栏,栏高0.53米,宽0.18米,栏间置望柱。望柱头上置有石狮、莲花等饰物,栏板末端置石抱鼓。原望柱上的石狮已毁,目前的石狮是后补的。

(拱内顶有龙门石刻一幅)

桥台用条石错缝叠砌,拱券为横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内顶有龙门石刻一幅,桥金刚墙上有兽头长系石两根,间壁处题有桥联。可惜字迹已模糊难辨,作者四处寻找资料,都没有记载,希望知情者提供线索。间壁旁有长方形桥碑石块一块,上面刻录记载该桥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元月吉旦重建,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同人重修等内容。石碑西边还有一块石板,上刻有文字,可惜也已模糊难认了。

花浦桥设计合理,古朴浑厚,拱洞高耸,圆弧线条,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做工精致,雕刻精细,是一座典型的很具欣赏和研究价值的水乡石拱桥。花浦桥2003年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2011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花浦桥,不远就是玉蟾山,小桥流水,极具江南水乡特色。据资料记载,196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绍兴来拍摄发映当年农村情况的片子,在绍兴农村找了好几处地方,后来对花浦桥及其周围的环境感兴趣,就在这里拍了《新闻简报》,片名叫《我们的生产队》。影片中的花浦桥其马蹄形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一艘小划船和一群鸭子过来,涟漪的水波在阳光下将马蹄形的倒影揉碎,化作点点水波闪烁,真是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花浦桥东北边原有花浦庵,目前老庵后面扩建、修缮一新,香火正旺。花浦桥整体保存尚可,但部分台阶塌陷移位,有几根望柱缺失。

为什么叫花浦桥呢?相传当年当地农民不仅种植水稻,还种植棉花,棉花丰收后,自己纺纱织布,盛产土布。并且把布拿到斗门街上去卖,但那时陆路不通,要到渡口过渡船,尤其在刮风下雨的天气,很不方便。后来村中有人提议,为方便去卖布而集资修建了花浦桥,因“浦”与“布”的绍兴地方话中谐音,当地又盛产棉花,故名花浦桥。

斗门村1949年前为安昌区斗门镇7保,1949年后隶斗门区,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后隶斗门镇。村中以蒋、陈两姓为主。该村作为斗门老街的一部分,原有五眼桥、韦佗殿等古建筑,现存花浦庵、花浦桥等古建筑。过桥往西就是齐贤地界了。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组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2018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