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浦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斗門街道斗門村花浦橋自然村西首,跨村中小河流,系東西跨向單孔馬蹄形石拱橋,橋全長22.80米,橋頂寬2.80米,橋臺階底部寬6.19米,高5.20米,拱高4.00米,橋跨徑7.00米

橋面長2.74米,橋面內寬2.38米,內有一整塊橋心石,長2.00米,寬1.72米。南北邊上置實體石橋欄。

花浦橋西置長8.80米的23級石臺階,後設一平臺,再向南有4級石臺階,橋東置長11.30米的26級石臺階,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運用變幅、收分工藝。臺階兩端置垂帶斜坡石,垂帶斜坡石上置實體石橋欄,欄高0.53米,寬0.18米,欄間置望柱。望柱頭上置有石獅、蓮花等飾物,欄板末端置石抱鼓。原望柱上的石獅已毀,目前的石獅是後補的。

(拱內頂有龍門石刻一幅)

橋臺用條石錯縫疊砌,拱券爲橫聯分節並列砌築。拱內頂有龍門石刻一幅,橋金剛牆上有獸頭長系石兩根,間壁處題有橋聯。可惜字跡已模糊難辨,作者四處尋找資料,都沒有記載,希望知情者提供線索。間壁旁有長方形橋碑石塊一塊,上面刻錄記載該橋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元月吉旦重建,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同人重修等內容。石碑西邊還有一塊石板,上刻有文字,可惜也已模糊難認了。

花浦橋設計合理,古樸渾厚,拱洞高聳,圓弧線條,造型優美,結構堅固,做工精緻,雕刻精細,是一座典型的很具欣賞和研究價值的水鄉石拱橋。花浦橋2003年公佈爲紹興市文物保護點,2011年被紹興市人民政府公佈爲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花浦橋,不遠就是玉蟾山,小橋流水,極具江南水鄉特色。據資料記載,196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到紹興來拍攝發映當年農村情況的片子,在紹興農村找了好幾處地方,後來對花浦橋及其周圍的環境感興趣,就在這裏拍了《新聞簡報》,片名叫《我們的生產隊》。影片中的花浦橋其馬蹄形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一艘小划船和一羣鴨子過來,漣漪的水波在陽光下將馬蹄形的倒影揉碎,化作點點水波閃爍,真是美輪美奐,令人陶醉。

花浦橋東北邊原有花浦庵,目前老庵後面擴建、修繕一新,香火正旺。花浦橋整體保存尚可,但部分臺階塌陷移位,有幾根望柱缺失。

爲什麼叫花浦橋呢?相傳當年當地農民不僅種植水稻,還種植棉花,棉花豐收後,自己紡紗織布,盛產土布。並且把布拿到斗門街上去賣,但那時陸路不通,要到渡口過渡船,尤其在颳風下雨的天氣,很不方便。後來村中有人提議,爲方便去賣布而集資修建了花浦橋,因“浦”與“布”的紹興地方話中諧音,當地又盛產棉花,故名花浦橋。

斗門村1949年前爲安昌區斗門鎮7保,1949年後隸斗門區,1992年撤區並鄉擴鎮後隸斗門鎮。村中以蔣、陳兩姓爲主。該村作爲斗門老街的一部分,原有五眼橋、韋佗殿等古建築,現存花浦庵、花浦橋等古建築。過橋往西就是齊賢地界了。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