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秀桥,又名水阁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后璜村,横跨村中横山江,为东西跨向单孔石平梁廊桥。桥全长15.60米,宽2.40米,桥面高3.10米,桥跨径5.50米,桥与屋总宽8.00米。

钟秀桥东西桥台及水阁基础均用条石纵横错缝叠砌,上置伸头台冒石搁梁。桥台条石间还施榫卯结合,用石规正,做工精致,东桥台下外侧还设有约半米宽的纤道。东桥台置13级石台阶,长4.80米,桥西置12级石台阶,长4.10米。石台阶上窄下宽呈梯形,台阶南端施垂带斜坡石。

钟秀桥桥面置四拼石梁,长6.70米,宽2.16米,梁厚0.43米。南边梁石上外侧中间刻有“红旗桥”三字,据知情者反映,是在“文革”时期,有人将原“钟秀桥”三字凿平后刻上去的。桥上原无桥栏,现在装置有木扶栏,安置得与原桥还较相配。外侧石梁上置有两根方形石柱。石柱上没有镌刻桥联。

桥北侧置三间阁屋,坐北朝南,前面走廊即是桥面。屋进深5.38米,设前廊卷棚式梁架结构,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硬山屋面。阁内供有各路菩萨,人们可以朝拜,信女可以念经做佛事。阁内两架抬梁上分别有墨题记:“中华民国叁拾陆年仲冬月吉旦抬石板会员敬助”和“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农历仲冬月吉旦玉磺乡王炎生先生敬助,王有福建” 等字样。三间阁屋下只施三根石梁。石梁上施圆木梁。三间阁屋屋顶已修缮,改换成水泥瓦,三间阁屋西边还有三间平屋,人称包公殿。

钟秀桥造型独特优美,阁桥巧妙结合,结构坚实牢固,保存较为完好,并有确切纪年,是目前现存为数不多的水乡廊桥,这对研究绍兴古桥的种类有很好的历史价值。钟秀,钟灵毓秀也,聚集了天地人间的灵秀之气,建桥者希望这里山川秀美,人材辈出。钟秀桥由王炎生、王有福等筹资建造,抬石板会员等乡民资助,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钟秀桥在2003年被公布为是绍兴市文物保护点,桥边竖有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的保护水泥碑。

后璜村地处绍兴市区北部平原水乡,位于璜山南麓,东至斗门村,南邻前璜村,西、北接马鞍镇国庆村。村内有三条河流,背靠璜山,属平原水网地带。村内村民以王姓为主,相传从萧山迁徙而来。民风淳朴,村民勤劳致富,兴建楼房,生态良好,村容村貌环境优雅。村中半山上还有天助庵、白云禅寺、松隐观、土地庙等古建筑。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组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2018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