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秀橋,又名水閣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斗門街道後璜村,橫跨村中橫山江,爲東西跨向單孔石平梁廊橋。橋全長15.60米,寬2.40米,橋面高3.10米,橋跨徑5.50米,橋與屋總寬8.00米。

鍾秀橋東西橋臺及水閣基礎均用條石縱橫錯縫疊砌,上置伸頭臺冒石擱梁。橋臺條石間還施榫卯結合,用石規正,做工精緻,東橋臺下外側還設有約半米寬的纖道。東橋臺置13級石臺階,長4.80米,橋西置12級石臺階,長4.10米。石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臺階南端施垂帶斜坡石。

鍾秀橋橋面置四拼石樑,長6.70米,寬2.16米,梁厚0.43米。南邊梁石上外側中間刻有“紅旂橋”三字,據知情者反映,是在“文革”時期,有人將原“鍾秀橋”三字鑿平後刻上去的。橋上原無橋欄,現在裝置有木扶欄,安置得與原橋還較相配。外側石樑上置有兩根方形石柱。石柱上沒有鐫刻橋聯。

橋北側置三間閣屋,坐北朝南,前面走廊即是橋面。屋進深5.38米,設前廊捲棚式樑架結構,明間抬梁式,次間穿鬥式,硬山屋面。閣內供有各路菩薩,人們可以朝拜,信女可以唸經做佛事。閣內兩架抬樑上分別有墨題記:“中華民國叄拾陸年仲冬月吉旦抬石板會員敬助”和“中華民國叄拾陸年農曆仲冬月吉旦玉磺鄉王炎生先生敬助,王有福建” 等字樣。三間閣屋下只施三根石樑。石樑上施圓木樑。三間閣屋屋頂已修繕,改換成水泥瓦,三間閣屋西邊還有三間平屋,人稱包公殿。

鍾秀橋造型獨特優美,閣橋巧妙結合,結構堅實牢固,保存較爲完好,並有確切紀年,是目前現存爲數不多的水鄉廊橋,這對研究紹興古橋的種類有很好的歷史價值。鍾秀,鍾靈毓秀也,聚集了天地人間的靈秀之氣,建橋者希望這裏山川秀美,人材輩出。鍾秀橋由王炎生、王有福等籌資建造,抬石板會員等鄉民資助,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鍾秀橋在2003年被公佈爲是紹興市文物保護點,橋邊豎有紹興市文物管理局的保護水泥碑。

後璜村地處紹興市區北部平原水鄉,位於璜山南麓,東至斗門村,南鄰前璜村,西、北接馬鞍鎮國慶村。村內有三條河流,背靠璜山,屬平原水網地帶。村內村民以王姓爲主,相傳從蕭山遷徙而來。民風淳樸,村民勤勞致富,興建樓房,生態良好,村容村貌環境優雅。村中半山上還有天助庵、白雲禪寺、松隱觀、土地廟等古建築。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