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裏的母親形象大多慈愛隱忍,去年出了一部《柔情史》,把母女關係撕裂給大衆看,獲得了一些共鳴,說明局部揭開了現實家庭關係裏的真實一面。最近幫人邀請一位“母親專業戶”影星出演電影,少不得又要把角色闡述寫得深刻奇崛一點。

△《柔情史》劇照丨豆瓣網

所謂中國式母女關係,本來就是一個厚重議題,也不同於學者孫隆基在《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衆心態史》裏描摹的大洋彼岸的另一番景象:想要人格獨立,首先得擺脫以母親爲核心的親密關係的控制。如你所見,在名片《驚魂記》裏、在《飛越瘋人院》裏,磨刀霍霍,“殺母”勢在必行。

反觀東方,這一議題另有答案。如果非要拿中國作家作品來參照,應該非張愛玲筆下的母女關係莫屬:從《金鎖記》到《小團圓》,她筆下的那些母女們相愛相殺,成爲彼此終生的永恆心結。後來的創作者所做的,無非是繼續印證張愛玲,或者延伸張愛玲。

中國式母女關係的第一層,最爲人熟知的是相愛相殺,母女活像一對仇人,所謂女人都是同行,同行即是冤家。《金鎖記》裏的曹七巧拿黃金枷鎖劈傷了自己,也葬送女兒的未來。這類“閣樓上的瘋女人”,形象鮮明極致,但也容易標籤化,各種狗血劇情裏,類似形象比比皆是。而女兒們面對情感勒索,一次次被喚起恐懼感、義務感或罪惡感,勉爲其難地答應母親的要求,卻又感到痛苦萬分,從而形成愛恨交織的劇情張力。

中國式母女關係的第二層,也是張愛玲步入暮年後創作的《小團圓》裏的那種,自女兒角度而言,從缺乏母愛、滿足不了母親的期待,到一種“言傳身教的全盤逆反”(學者許子東語),隨着女兒的成長,母女既互爲鏡像又有變異,充滿更多幽微之處。

走到了第三層,也就是該追問,她們還有沒有和解的可能?在《小團圓》裏,作家甚至虛構了她準備還錢給母親,了結恩義,割斷母女之情,頗有少女哪吒般的決絕。血緣、親情、啓蒙、嫉妒、折磨……這筆賬該如何清算?一代又一代新人,已經可以獨立清晰地給出答案。

從《惡童日記》到近年韓國現象級小說《杏仁》,開篇還有女兒帶着孩子跌跌撞撞回家,重新尋求母親援手的橋段。“父母對孩子都有很多期望,但如果達不到就會希望孩子平凡點。”她們暫時握手言和,並寄望於第三代人。

寫給“母親專業戶”的那份角色闡述投遞出去,沒有下文。很多媽媽角色在等她吧,選擇這個,還是選擇那個,其實區別不大。

來源:周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