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北风渐起、天气转冷,很多人就会自发进入“待机”状态。

比方说:睡不够总犯困、精神萎靡气色差、稍微活动就疲乏......说的是不是你?

实际上,这多半是身体阳气不足了!

中医认为,人由一身之气组成,其中阳气是这团气中温热兴奋的部分,代表火力、上升、发热等作用的能量。

阳气充足,则人体强壮;而阳气不足,就容易被各种疾病缠上身。

01阳气不足,5种毛病会盯上你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气不足的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尤其天冷时,手脚就变得跟冰块一样,怎么捂都很难捂热。

另外,这类人群往往面色发白、无血色,且精神萎靡不振、浑身提不起劲、容易犯困。

2、频繁感冒咳嗽

一般来说,阳气充足的人生病,虽然症状看着严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阳气不足的人病了,反而症状轻微,但容易缠绵反复,较难痊愈。

3、鼻炎反复

鼻炎患者高发于秋冬季节,通常会在晨起时加重,多伴有打喷嚏或流清水样鼻涕。

从中医角度讲,鼻炎不仅是呼吸系统的问题,更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的表现。

4、脾胃不适

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

如果阳气充足,人的胃口就会旺盛;反之,阳气不足,就可能导致脾胃虚寒,促使运化能力变差,影响五脏健康,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等。

5、夜尿多、睡不好

当一个人肾阳虚时,体内的水无法被运化利用,就容易出现夜尿频繁的现象,即便晚上没喝多少水,睡到一半还是得起夜。

02秋冬做4件事,特耗阳气

阳气不足,多与不良生活习惯脱不了关系,特别是平日里常做下面几件事的,更耗阳气。

1、常吃生冷食物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经常食用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凉茶、冰激凌、生冷水果等,容易损耗脾胃阳气,造成阳虚。

2、穿太少

秋冬时节天气多变,稍不注意有可能穿太少,导致腰腹部、关节部位受凉,寒气入侵,进而损伤阳气。

在南方,深秋还有可能依旧在开空调,一整天待在空调环境中,阴寒之气更易侵袭人体。

3、作息不规律

现在的人多多少少存在熬夜的习惯。

然而,“阳气者,烦劳则张”。夜间是人体阳气内收、回归本位的时间,如果此时还未入睡,器官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就会造成阳气慢慢耗散。

久而久之,会使体内阳气不足,降低机体免疫力。

4、缺乏运动

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少运动,不见阳光,同样容易造成阳气虚微,出现手脚冰凉、头晕头痛、失眠等症。

034个小妙招,悄悄帮你养阳气

阳气不足,百病丛生。那么秋冬该如何养护阳气?

1、多晒太阳

日常生活中,晒太阳是养阳气最为简单的良方。结合中医理论,不妨多晒这三个部位:晒头顶

头为诸阳之所,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六腑清扬之气,皆汇于此处。

秋冬时重点晒晒头顶,配合按摩最中心的百会穴,可驱寒补阳、通畅百脉。晒后背

人体背为阳,腹为阴。很多穴位和经脉都分布在后背,常晒有助温补阳气,调理脏腑气血。晒手掌

晒太阳时,有个地方很少被晒到,那就是手心。

手心存在一个重要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指尖所在处),有安心神、清心火的效果。适当晒一晒,有利于释放压力、减轻疲劳、促进睡眠。

小贴士:

晒太阳具体时长和时间,建议根据自身感受调整即可,以舒适为度,但要注意防护好眼睛;

晒太阳的过程中,配合深呼吸,能够更好地补充肝阳、疏泄肝气。

2、早卧晚起

进入秋冬之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关键。晚上11点前入睡,可助养人体阳气,保持身体温热。

此外,午休时稍睡20~30分钟,对恢复体内阳气也有效果。

小贴士:

老人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此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能让头脑清醒、机智灵敏。

3、适当进补

秋收冬藏,冬季人体阳气潜藏,比较适宜进补,可更好地吸收并贮存营养物质、滋补五脏。

阳虚的人建议多吃温热护阳之品,如羊肉、桂圆、栗子、大枣、韭菜、茴香等。

同时,冬季与肾对应,还可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米、黑芝麻、海带、紫菜等,帮助补肾养血。

4、舒畅心情

喜属阳,悲属阴。若是心情舒畅,那么阳气自然会充足;而若是整天郁郁寡欢,就容易损耗阳气。

所以,平时要注意缓和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凡事别想太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