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中國強盛,被不少周邊國家奉爲老大,然而西邊的吐蕃總是時不時試探唐朝,唐朝自然不願意忍受,多次出兵捍衛邊疆。

唐玄宗時期,安西副都護、突騎施族哥舒道元之子哥舒翰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麾下任職,每每吐蕃前來搶劫時,哥舒翰都是帶着士兵據守,保護百姓的莊稼,除此之外,哥舒翰多次打敗吐蕃入侵,讓吐蕃不敢進入河西節度使控制的地區。

天寶六載,王忠嗣被人冤枉被革職,那時唐玄宗極力想要開疆拓土,於是任命哥舒翰爲隴右節度使。隴右節度使是唐朝爲了防備吐蕃設立,節度使衙駐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而唐玄宗卻將這個地方變成了進攻吐蕃的前線,戰火紛飛,百姓艱難。好在哥舒翰是一名悍將,多次進入吐蕃控制區域作戰,唐王朝邊民生活不至於長期陷入戰火之中。

天寶十二載哥舒翰領兵大破突厥,百姓們爲了感謝哥舒歌的功績,創作了多首與之相關的民謠,今天咱們就來讀一首在當時流傳極廣,並且收入《全唐詩》中的一首詩——《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歌》顧名思義是爲“哥舒”寫的一首歌,在寫這首歌的人心目中,哥舒翰是值得被歌頌的。

第一句“北斗七星高”以北斗七星比興,在描繪出了西北夜晚的高原之景外,同時將哥舒翰比喻爲那高掛空中的北斗七星,百姓都是仰視他,抒發邊地百姓對哥舒翰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描寫哥舒翰則是對第一句進行補充,沒有見過哥舒翰的人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哥舒夜帶刀”,以簡單的五個字寫出哥舒翰爲了邊境安寧,夜晚都帶着刀巡邏,一副英武善戰的形象躍然紙上不僅將人們對哥舒翰的敬仰進一步加大,更表現出邊境軍事氛圍的緊張與哥舒翰的警惕,彷彿有哥舒翰的巡邏,百姓就喫下一顆定心丸,可以睡一個安穩覺。

作者沒有從激烈的戰鬥中去刻畫哥舒翰的形象,而是歸結於小事中,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或者說是側面寫作手法來突出哥舒翰的形象,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在哥舒翰驅趕吐蕃人回到他們國內之前,吐蕃人總是帶着自己的馬牛羊到唐朝的土地上放牧,搶劫百姓的生活物資,不斷侵擾,然而,自從有了哥舒翰,吐蕃人再也不敢越過臨洮(今甘肅省洮河邊的臨潭縣,秦築長城防禦匈奴最西邊),這同樣也是側面寫作手法,力在表現哥舒翰的赫赫戰功,比起直接說哥舒翰攻下哪座城池更加能夠誘導人去想象哥舒翰的戰功。

其實,在這首詩之前,出現過另一首民謠: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

前兩句被保留,後兩句改寫之後,技巧和措辭顯得更加優秀,不過民謠風格依舊存在,讀來也是朗朗上口。

參考資料:《全唐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