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王镜榕)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斌畅谈媒体融合之道。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裂变式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成为出版传媒界必须面对的深刻革命。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出版业如何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打造产业新业态,开创发展新格局亟待前瞻之策。

日前,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斌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把技术作为核心

中宏网记者:按照新经济模式的框架,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内容和技术在出版业中的作用?

王斌: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出版业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内容建设是业务的基础、范围和主要对象,这就意味着,要将内容建设对象化,而并非作为核心。文化的特质是生生不息,内容是永远做不完的。如果简单化将内容作为核心,很可能变得"空"无所依,从而无法建构自己的"核心能力"。

要把技术作为核心,也就是技术内在化、内容对象化,才能形成我们转型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呢?一是内容要形成全媒体版权的采集、开发和对象化运维。二是在全媒体版权生产、交易过程中,建立以内容为核心能力的策划、开发、重组及有效的运营,形成核心产品和服务。这对出版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应当坚定不移追求的方向与目标。

只有沿着这个逻辑才有望解决我们的增长方式问题。过去讲编辑为王、内容为王等,其实都是将人对象化,其实,应该内在化,唯有技术和人的内在化,才是我们推进和实现媒体融合的根本皈依。

内容价值是根本

中宏网记者:结合中信出版数字化探索实践,您认为传统纸质阅读还有发展空间吗?如何实现?

王斌:可以从理性与情感两个角度来谈。从情感角度讲,纸书永生,但它一定退场;理性的判断,还是要回到当下的环境。图书是印刷机的产物,当年的印刷机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推波助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滋养了作者、将阅读变为生活方式,也有了企业化的出版机构,纸书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都是被印刷机定义的一代。我们的知识谱系,主要是通过纸书的阅读慢慢构建的。正因此,客观地说,这是纸书不会消亡的原因,它的生命力依然在。另外,纸书的社会基础还在,无论是阅读习惯,还是对纸书的尊重,对阅读的认可,包括由此带来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对作者的尊重和认可等基础依然存在。因此,纸书不会消失,但它终究会退出历史的主舞台,这也是它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

如果出版业想要继续坚守主流立场,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个行业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因为,今天的互联网内容和纸书承载的内容是冲突的。阅读或者知识是不可能"给与"的,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甚至痛苦的历练,才可能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些知识点或者框架。这和互联网的表相化、即时、娱乐化阅读相比,都存在质的差异与冲突。

那么,具体到推进媒体融合,就是应该将知识碎片化、娱乐化传播?我坚信这并非突围之道,只能自毁长城。内容贬值化将使我们无处安身。我们只能走另外一条道路,就是以内容价值为根本,把内容价值无限放大,服务于作者和读者,让他们通过内容传播和分享,在各自的认知过程中形成新价值。

以知识为信仰

中宏网记者:结合中信出版的战略部署与实践,您对进一步推动出版业媒体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有何思考?

王斌:第一,新理念。要改变思想格局和站位,如何看得更高更远,如何在更深层次去理解,最根本的是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对技术的理解,是要完全的拥抱、内化,变成我们的核心能力;另外,要用更开放的角度,用产业开放、内容边际、内容价值、产业生态化的维度去把握趋势。

第二,新要素。我们对新要素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对数据和人才。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按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有一个循环的逻辑和诉求。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跟资本一样将起到推动作用。出版是人的行业,人才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看,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与人,可能需要从监管,到产业、企业、价值观、理念等,把这两个方面重新规划一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新引擎。出版业从大的方面讲,无论是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内容产业的角度,都是国家的根基。所以,国家战略就是行业发展的引擎。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除了要素的配置,还有出版的内容价值如何激发出创新活力?这就回到了知识的价值。所以,只有站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才能洞察它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第四,新业态。一是内容标准问题,过去做出版,内容总是按领域、类型去划分,其实,还是要回到内容价值。内容价值只有一个标准,我们尝试使用"能量标准",就是它能激发创造力、想象力,激发人的活力,包括态度、积极性、激情等。这种能量级别的内容,它的价值是无限的。而这种内容的价值,我们过去都把它隐含了。有些书让人爱不释手,有些书则只消"一目十行",其背后绝非简单的阅读偏好,而涉及内容能量的问题。我们必须用一个全新的内容标准来看,内容的生产和组织、内容的逻辑都会发生变化,新业态也将随之生成。

二是范式问题。新业态带来的技术和需求,两个动因带来的范式转移,已经快速发生,一定要用更加开放的精神去拥抱新范式的转移与生成。比如,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将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转化为服务,而非传统意义的简单售卖。内容如何从一本书的有限性,不断把"相加相融"产生的新价值传递给读者,转化为用户,这些都是范式转移。

第五,新模式。融媒体大致隐含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数据化和数据产业化,它会同时发生。二是出版有外部性,必须从产业生态的角度去放大它的外部性,而非简单的产品化或商业化。三是技术的应用密度,决定了融媒体的进程,只是简单应用是不够的。全面的应用,就意味着新的机制和组织架构。四是企业平台化,即以往企业和市场的边界,由于新技术的介入和模式的改变而变得模糊。

王斌接受本网记者专访,畅谈媒体融合之道。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中宏网记者:最后,作为资深出版人,能否简单概括您对出版事业的理解?

王斌:一是坚信知识的力量,以知识为信仰。知识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成长的主要路径还是阅读。二是与思想者为伍。新时代的思想以及无数先哲的思考,都是帮助我们对抗浅薄和功利的工具,也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命之基。新时代需要新思想作为指引,出版业的生命活力也正源自于此。

因此,我对出版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历史进程依然需要新价值的发掘者、新愿景的守望者以及新时代的开拓者,这就是出版业依然存在的根基。

【人物档案】王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10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国出版协会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出版人物";2019年获得"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2020年入选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名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