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王鏡榕)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斌暢談媒體融合之道。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 攝

隨着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裂變式發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成爲出版傳媒界必須面對的深刻革命。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出版業如何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打造產業新業態,開創發展新格局亟待前瞻之策。

日前,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斌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把技術作爲核心

中宏網記者:按照新經濟模式的框架,我們該如何重新理解內容和技術在出版業中的作用?

王斌: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出版業以內容建設爲根本,內容建設是業務的基礎、範圍和主要對象,這就意味着,要將內容建設對象化,而並非作爲核心。文化的特質是生生不息,內容是永遠做不完的。如果簡單化將內容作爲核心,很可能變得"空"無所依,從而無法建構自己的"核心能力"。

要把技術作爲核心,也就是技術內在化、內容對象化,才能形成我們轉型的方向。那麼,如何做到呢?一是內容要形成全媒體版權的採集、開發和對象化運維。二是在全媒體版權生產、交易過程中,建立以內容爲核心能力的策劃、開發、重組及有效的運營,形成核心產品和服務。這對出版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應當堅定不移追求的方向與目標。

只有沿着這個邏輯纔有望解決我們的增長方式問題。過去講編輯爲王、內容爲王等,其實都是將人對象化,其實,應該內在化,唯有技術和人的內在化,纔是我們推進和實現媒體融合的根本皈依。

內容價值是根本

中宏網記者:結合中信出版數字化探索實踐,您認爲傳統紙質閱讀還有發展空間嗎?如何實現?

王斌:可以從理性與情感兩個角度來談。從情感角度講,紙書永生,但它一定退場;理性的判斷,還是要回到當下的環境。圖書是印刷機的產物,當年的印刷機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推波助瀾,發展成爲一個龐大的產業。在產業化過程中滋養了作者、將閱讀變爲生活方式,也有了企業化的出版機構,紙書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並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其實,我們都是被印刷機定義的一代。我們的知識譜系,主要是通過紙書的閱讀慢慢構建的。正因此,客觀地說,這是紙書不會消亡的原因,它的生命力依然在。另外,紙書的社會基礎還在,無論是閱讀習慣,還是對紙書的尊重,對閱讀的認可,包括由此帶來的社會聲譽與地位,對作者的尊重和認可等基礎依然存在。因此,紙書不會消失,但它終究會退出歷史的主舞臺,這也是它本身的侷限所造成的。

如果出版業想要繼續堅守主流立場,就必須面對和解決這個行業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因爲,今天的互聯網內容和紙書承載的內容是衝突的。閱讀或者知識是不可能"給與"的,只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學習,甚至痛苦的歷練,纔可能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一些知識點或者框架。這和互聯網的表相化、即時、娛樂化閱讀相比,都存在質的差異與衝突。

那麼,具體到推進媒體融合,就是應該將知識碎片化、娛樂化傳播?我堅信這並非突圍之道,只能自毀長城。內容貶值化將使我們無處安身。我們只能走另外一條道路,就是以內容價值爲根本,把內容價值無限放大,服務於作者和讀者,讓他們通過內容傳播和分享,在各自的認知過程中形成新價值。

以知識爲信仰

中宏網記者:結合中信出版的戰略部署與實踐,您對進一步推動出版業媒體融合與高質量發展有何思考?

王斌:第一,新理念。要改變思想格局和站位,如何看得更高更遠,如何在更深層次去理解,最根本的是改變思維方式。我們對技術的理解,是要完全的擁抱、內化,變成我們的核心能力;另外,要用更開放的角度,用產業開放、內容邊際、內容價值、產業生態化的維度去把握趨勢。

第二,新要素。我們對新要素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對數據和人才。數據成爲生產要素的過程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過程。按馬克思的資本論,資本有一個循環的邏輯和訴求。數據作爲生產要素,跟資本一樣將起到推動作用。出版是人的行業,人才是一個大問題。現在看,新的生產要素——數據與人,可能需要從監管,到產業、企業、價值觀、理念等,把這兩個方面重新規劃一下,真正做到以人爲本。

第三,新引擎。出版業從大的方面講,無論是意識形態的角度,還是內容產業的角度,都是國家的根基。所以,國家戰略就是行業發展的引擎。還有一個層面,就是國家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的根本,除了要素的配置,還有出版的內容價值如何激發出創新活力?這就回到了知識的價值。所以,只有站到國家競爭力的高度,才能洞察它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

第四,新業態。一是內容標準問題,過去做出版,內容總是按領域、類型去劃分,其實,還是要回到內容價值。內容價值只有一個標準,我們嘗試使用"能量標準",就是它能激發創造力、想象力,激發人的活力,包括態度、積極性、激情等。這種能量級別的內容,它的價值是無限的。而這種內容的價值,我們過去都把它隱含了。有些書讓人愛不釋手,有些書則只消"一目十行",其背後絕非簡單的閱讀偏好,而涉及內容能量的問題。我們必須用一個全新的內容標準來看,內容的生產和組織、內容的邏輯都會發生變化,新業態也將隨之生成。

二是範式問題。新業態帶來的技術和需求,兩個動因帶來的範式轉移,已經快速發生,一定要用更加開放的精神去擁抱新範式的轉移與生成。比如,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應用,將市場需求轉化爲產品,轉化爲服務,而非傳統意義的簡單售賣。內容如何從一本書的有限性,不斷把"相加相融"產生的新價值傳遞給讀者,轉化爲用戶,這些都是範式轉移。

第五,新模式。融媒體大致隱含四個方面:一是產業數據化和數據產業化,它會同時發生。二是出版有外部性,必須從產業生態的角度去放大它的外部性,而非簡單的產品化或商業化。三是技術的應用密度,決定了融媒體的進程,只是簡單應用是不夠的。全面的應用,就意味着新的機制和組織架構。四是企業平臺化,即以往企業和市場的邊界,由於新技術的介入和模式的改變而變得模糊。

王斌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暢談媒體融合之道。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 攝

中宏網記者:最後,作爲資深出版人,能否簡單概括您對出版事業的理解?

王斌:一是堅信知識的力量,以知識爲信仰。知識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成長的主要路徑還是閱讀。二是與思想者爲伍。新時代的思想以及無數先哲的思考,都是幫助我們對抗淺薄和功利的工具,也是我們的力量之源、生命之基。新時代需要新思想作爲指引,出版業的生命活力也正源自於此。

因此,我對出版業的未來充滿信心。歷史進程依然需要新價值的發掘者、新願景的守望者以及新時代的開拓者,這就是出版業依然存在的根基。

【人物檔案】王斌,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2010年被新聞出版總署授予"中國百名優秀出版企業家"榮譽稱號;2015年被中國出版協會評爲"2015年度中國十大出版人物";2019年獲得"第十三屆韜奮出版獎";2020年入選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名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