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雲報道原創。

超融合早已走過了概念炒作期,國內外各大廠商均推出了自己的超融合產品,推動着超融合在國內廣泛應用。按理說,一項技術進入落地階段,代表着該項技術已經趨於成熟,但事實上行業對於超融合的認知還很混亂,尤其是用戶側對於超融合的認知更是模糊。目前,市場上充斥着各式各樣的超融合產品,“超融合”幾乎成了一個“包治百病”的上雲工具。今天就來聊聊,究竟什麼是超融合,用戶需要什麼樣的超融合?

超融合概念幾經變革

超融合發展至今,已有近10年的歷史。2010年,VCE聯盟推出了第一代Vblock產品,由“VMware虛擬化軟件+Cisco服務器與交換機+EMC存儲設備”堆疊而成,被認爲是超融合的產品雛形。在多年的技術演進中,超融合大步向前邁進,業界關於超融合的定義也經歷了多次變化,從IT視角逐漸轉換爲雲計算視角。

2016年,Gartner將超融合作爲集成系統整體市場中的一個細分領域,稱之爲“超融合集成系統(HCIS)”。那時超融合的重點是將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集成在一個“盒子”中,進行軟硬一體化交付,最常見的就是超融合一體機,適合IT水平不高的企業使用。

到了2018年,在Gartner發佈的HCI魔力象限中,超融合被重新定義爲純軟件形態的超融合基礎設施(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在這個階段,超融合的重點是強調純軟件堆棧的整合,實現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和統一管理等功能,將軟件棧部署在參考架構或者認證服務器中,提供了資源橫向擴展的能力,簡化了系統的運維。

值得注意的是,超融合帶來的最核心的理念是軟件定義存儲,以分佈式存儲架構打破了傳統集中式存儲的I/O訪問性能瓶頸。因此,超融合也經常與SDS市場份額放在一起統計,專業的SDS廠商也會出現在超融合的報告中。

在Gartner最新的報告中,超融合已演進至分離式HCI,即存儲和計算的分離式超融合基礎設施(dHCI),計算和存儲可以獨立進行擴展。同時,隨着雲計算在企業的滲透,超融合成爲企業構建私有云、混合雲、邊緣雲的主要方式,面向雲的能力受到關注,成爲Gartner評價超融合產品的關鍵指標。超融合從此開始了從IT向雲的轉變。

超融合概念幾經變革,國內外也隨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超融合產品,如:超融合一體機、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部分基礎設施、軟件定義數據中心、超融合雲平臺等等。爲了迎合用戶的各種需求,很多廠商開始包裝自己的技術方案,以上這些產品都被叫做超融合。但超融合到底是什麼,各種超融合產品的差別又是什麼,其實用戶根本無法區分。

超融合不等於擁有了雲

對於用戶而言,超融合的概念是什麼並不重要。用戶關心的是實際業務中的痛點能不能解決,而這些痛點往往非常具體:數據中心想上虛擬化,但是VMware太貴了,有沒有性價比更高的方案?數據中心虛擬化規模增大後,故障增多了,運維管理更難了,有沒有解決方法?想改變傳統IT三層架構,實現數據中心上雲,應該怎麼做?以前上私有云/公有云,現在想上混合雲,應該怎麼管理?想在雲上部署業務,支撐應用的快速上線交付,有沒有相應的PaaS服務支持?

這些用戶需求,對應的是企業數據中心的整個發展歷程。從數據中心虛擬化、替代傳統集中式存儲、數據中心上雲,再到雲數據中心進入企業生產環境,更好地支撐多種業務場景,用戶對IT基礎設施的要求一直在升級。

反觀各個廠商推出的超融合產品,其實也是抓住了用戶在數據中心的各種痛點,例如:華爲、浪潮等傳統硬件廠商,其超融合產品更好地促進了X86硬件的銷售,提供簡單的管理功能,可以作爲數據中心VMware虛擬化的簡單替代方案出現;XSKY、SmartX等軟件定義存儲廠商,推出的超融合產品以分佈式存儲爲主,可以解決虛擬化規模擴大後,傳統集中存儲出現的性能和擴容問題;VMware、Nutanix等國外廠商推出的超融合產品,結合虛擬化和軟件定義存儲技術,主要解決數據中心上雲的問題;微軟Azure、青雲QingCloud等提供公有云服務的廠商,通過超融合作爲技術輸出,交付私有云產品,延伸自己的公有云服務。

可以看到,市面上的超融合產品各有千秋,不同的產品用來解決不同的問題,其實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這其中透露出兩類完全不同的超融合產品視角。IT視角:在過去的幾十年,數據中心還是傳統三層架構,雲計算的概念還未完全普及,以VMware爲代表的虛擬化技術是國內企業數據中心的主流技術,那時企業關注的是傳統IT煙囪式架構的變革,即如何讓IT底層架構變得更靈活、更易擴展、更易管理和運維。因此,在這一時期誕生的超融合產品,重點解決的是傳統存儲性能、資源虛擬化、簡單運維等IT問題。雲計算視角:隨着超融合在企業的廣泛應用,在解決了IT架構問題後,大家開始更多地關注雲計算本身。因此,超融合產品在雲計算場景下的交付能力就成爲企業關注的重點,如:平臺是否可演進;能否支撐起完整的私有云;能否成爲企業完整雲計算佈局中的一環等。

這時候很多企業才發現,自己的超融合產品只具備基礎的IaaS功能,缺乏面向雲計算場景的能力:難以向更全面的軟件棧升級,無法提供大規模集羣下的服務和運維能力,更難以融入到企業更大的雲計算戰略中去。

超融合開啓了上雲的第一步,但有了超融合,並不等於擁有了真正的雲計算。

用戶需要什麼樣的超融合?

10年來,超融合產品遍地開花,但用戶離“雲計算自由”卻依然很遠。在多年的廠商宣傳中,其實模糊了超融合和雲計算之間在概念上的差異。儘管超融合已成爲私有云部署的主流方案,但並不代表超融合就是私有云,或超融合就是雲計算。

究竟什麼樣的超融合,纔算是具有“雲計算視角”呢?

首先,超融合要有可持續演進的能力,可以從基礎IaaS升級至有云平臺,具備完整的IaaS和豐富的PaaS服務。這需要超融合和雲平臺做到統一架構才能實現平滑升級。

其次,雲平臺能夠支撐複雜架構下的業務和各類型應用的運行,具有大規模集羣的運維管理能力。畢竟只有100臺服務器時,你永遠不會知道有500臺服務器時會是什麼樣子。

最後,超融合要能夠成爲企業雲計算佈局中的一環,無論是數據中心上雲、分支機構上雲、部署混合雲,還是走向雲網邊端一體化的物聯網,超融合都要能夠提供相關的網絡、管理等服務能力。

目前來看,公有云廠商推出的超融合產品更符合這些特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雲計算視角”,公有云廠商本身就是雲計算技術最早的踐行者,超融合作爲其公有云服務在企業數據中心的延伸,天然的雲計算基因,在滿足用戶需求上顯然更具優勢。相比還在雲化道路上摸索的傳統硬件廠商、超融合創業公司來說,雲計算技術更爲成熟的公有云廠商做起超融合,屬於降維打擊。

以青雲QingCloud爲例,一方面公有云經過了海量用戶場景驗證,另一方面旗下的超融合產品——青立方,具備和青雲QingCloud公有云、私有云一致的架構,是一款內置“雲基因”的產品,其四大超融合產品線:易捷版、標準版、企業版、高級版,分別能夠滿足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的需求。

對於用戶而言,其優勢在於:一是,青立方超融合易捷版類似於小號的公有云,能夠作爲企業建設私有云的起點;二是,青立方超融合能夠搭建真正的雲平臺,確保了和青雲QingCloud雲平臺一致的使用體驗,讓企業無縫打通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三是,青立方超融合還能成爲企業雲計算佈局中的一環,爲未來的更大範圍的雲計算佈局做好準備。

例如,企業基於青立方超融合搭建私有云之後,可以通過青雲QingCloud旗下的光格網絡SD-WAN打通集團與分支機構,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的網絡,實現整個集團統一管控的私有云或者混合雲。

如果企業想進入雲原生環境,也可以將青立方超融合,作爲其容器平臺KubeSphere的基礎設施,通過容器的方式有效提升業務開發效率。

擁有物聯網場景的企業,還可以基於青立方超融合,配合QingCloud IoT平臺和EdgeWize邊緣計算來突破數據中心邊界,以“雲網邊端”一體化的能力,支撐從雲到萬物互聯的數據中心場景。

可以看到,青雲QingCloud憑藉面向未來的技術發展路徑和技術儲備,從替代虛擬化、數據中心上雲,到步入混合雲和雲原生,再到多分支機構的雲網一體化,以及未來物聯網的雲網邊端一體化,青立方超融合都爲用戶打下了平滑過渡和升級的基礎。

正如青雲QingCloud所說,“優秀的超融合,生而爲雲”。

【關於科技雲報道】

專注於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道。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