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說:“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一代軍事名家的這句評語,也足以看出此地兵將的戰鬥力,三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都有一些精兵良將,如幽州的“白馬義從”曹魏的“虎豹騎、虎衛軍”。蜀漢的“藤甲兵、白桿兵”等等,都是威震一方的雄兵,作戰能力極強,而下面要說的兵卻是給了魏蜀吳三家的共同家底。

“丹陽兵”,是指出身在揚州,丹陽郡的士兵,大致包括今皖南、蘇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帶。他們之所以神勇,是因爲山越民風強悍,驍勇善戰,是各方霸主想招募的重要兵源。所以它的強大,不在於某一具體部隊,而在於人的平均質素。早在三國前的兩漢時期,丹陽兵的戰鬥力,就聞名天下。

據載,西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令名將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匈奴單于召八萬多精銳鐵騎,圍攻漢軍,竟連遭敗績。單于當時驚歎道:“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打算退兵時,有名個漢軍告密說李陵軍中箭支將盡,且沒後援,匈奴才拼死惡戰。漢軍雖然傷亡慘重,五千軍兵僅四百餘人撤回關內,但此戰令匈奴膽寒,心想漢軍真是戰鬥力驚人。這五千精兵,大部分來自丹陽,有小部分是楚地的士兵。

東漢末年羣雄逐鹿。 曹操在討伐董卓時期,因貪功冒進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去揚州募兵,得到一千多,丹陽甲士。而徐州陶謙。手中雖非猛將如雲,但是握有老本,就是三萬丹陽兵。陶謙倚仗他們,打敗的起義的黃巾軍,並升爲徐州牧。後來,曹操來攻打徐州。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爲,這裏有丹陽兵,最終曹操撤兵而去。而到了劉備增援陶謙抗曹時,也因爲當時劉備勢力單薄,而陶謙給了他,一部分自己的人馬,也正是藉着這四千丹陽甲士做基礎,一步步壯大,纔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記載,江東的孫堅死後數年,其長子孫策“志在立事”,去找袁術要求將父親生前的舊部交回統領,但袁術爲人反覆,言而無信。最終交出皇帝印綬,換來自由之身,去丹陽募兵,配合幾十匹馬,成立了一支隊伍。也就是在這裏,周瑜和孫策,二者配合之下接連征戰獲勝。繼續向吳、會稽等郡進軍時,派周瑜駐守丹陽,因孫策深知要想平定江東成一方諸侯,就必須守住丹陽。孫策發跡之初,主要得益於,周瑜及丹陽。而程普、太史慈、黃蓋、韓當等,都曾在丹陽任職。

到了三國末期,東吳之所以能在國力遠不如魏國下“偏安”,也離不開,丹陽兵的死戰。孫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魏軍分三路攻吳,其中七萬大軍猛攻東興,守軍告急,危急時刻,援軍四萬丹陽兵,趕到陣前,脫去衣甲,只帶短刀盾牌衝殺,魏軍死傷過半慘敗。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晉大舉攻吳。丹陽兵負責狙擊,以青巾縛頭決死,多次向晉軍陣地衝鋒,竟能突破晉國大軍堅固防線。

東吳政權在同年投降,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但“丹陽兵”,令人聞風喪膽的戰力,足以流世。到了晉代以後,山越人或被剿滅,或被安撫出山,漸至被同化,此地便再也沒有如此戰鬥力的並將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