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产风声


2020年剩下六周,留给打工人实现小目标的时间不多了。


港交所大门外,还有一串房企排队等上市,从年初等到了年终。


对比最近几年的困难模式,今年房企上市闯关遭遇的是艰难模式。


2018年,成功登陆港股的房企有7家,2019年有6家,今年截至目前是5家,包括今天上市的上坤在内。敲钟的声音越来越稀疏,不少房企递表时经历了这样的循环:


递交、失效、再递交。


资本对地产行业的态度越发审慎,而随着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中小房企弯道超车的机会大大减少,想被资本青睐难度自然大了。


与此同时,大房企已经悉数上市,资本的可捕猎物绝对量少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第11年的百强房企上坤成功敲钟,搭上了班次骤减的资本市场列车,有人说,这能给中小房企提供一种成长的样板。


事实上,上坤的模式很难复制。这种难不在于技术,很大程度在于:


要看天色。


然后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


1


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的2016年,佘山一个叫樾山的项目成了当年上海的别墅销冠。


此后3年又夺得三连冠。


项目背后的开发商——上坤,在当时地产豪门林立的上海滩,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立刚满6年。谈到上坤,业内的一大印象是:


又一家女掌门领导下的地产公司。


钢筋水泥属性的房地产,基本都是男人当家,在上坤之前,龙湖、东原、花样年是为数不多女人掌舵的几家房企。龙湖吴亚军是地产老炮,上坤创始人朱静属于地产中生代。她曾经师从的胡葆森,和吴亚军一样,算是行业的最前浪。


2010年上坤创办时,朱静刚好处在被视为职场分水岭的年纪:三十四五岁。用今天的话就是,到了决定打工人命运的时刻。


事实上,那时候的朱静已经是个相当成功的打工人,29岁就当上建业地产的副总裁,如果不单飞创办上坤,凭借光鲜的履历和在行业摸爬滚打10几年的经验,依然可以在圈内稳保一席之地。


也许是想逃离舒适区,也许是看到机会,朱静把房子抵押出去,带着一笔钱就到了上海创业。


如今回过头来看,朱静没有选择熟悉的河南而选择上海,是她带领上坤做的第一个正确的决定。


2016年以来,但凡想冲规模,发展上再上一个台阶的房企,基本都会做同一件事:


把总部迁到上海。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4年“迁都”上海的房企至少有24家,单2019年就有12家。


作为中国绝对的核心城市,上海是信息、人才、资本的聚集地,对企业发展的裨益不言而喻。


把总部迁出来至少能体现全国化的决心。再一个,来到高手扎堆的上海滩,只要能站稳脚跟,耳濡目染之下的这些企业都会有所成长。


两年前入沪的某50强房企的老板曾经说过,“华东是全国客户层次最丰富、生活方式最多样、对体验最敏感的市场,将是下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型的必经之地”。


当大家都在抢这样一个市场的时候,上坤因为做对选择,有点“躺赢”那味:从2014年第一个住宅产品红树湾开始,上坤在上海落地17个项目。别人在登沪作战,它已经实现区域深耕。


这也构成了上坤成长模式难复制的第一个关键字——势:


提前抓到趋势从而奠定先发优势。


未来房企想要预判趋势并顺势而为,不是没机会,而是要看天色。


2


十年前创业时,有人问朱静:这个时间点做地产会不会太晚?


朱静回答,“作为一个先行者来看是晚的,但从行业的发展空间来看,刚刚做到有房住,还没有满足所有人有房住。”


意思是,还有机会。


那时候地产行业刚从08年的阴霾中走出,迎来新一轮的上升势头,尽管这十年间行业调整不断,但也出现了3轮明显的上性周期:2009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8年。


十年,造就了多少千亿和五千亿房企。


2015年的时候朱静判断,房地产市场将有一波上升行情,于是上坤花33亿收购了上海佘山一个60万平米的超级大盘,也就是后来的上坤樾山,这个项目最终给上坤创造了180亿的货值。


樾山第一次成为上海别墅销冠的2016年,上坤顺势挤进上海销售额30强。此前朱静做过一个决策:


如果上坤做不到上海前30 ,就不要走出上海。


在她看来,上海市场足够大,上海的竞争足够激烈,如果能在上海做好的话,那么未来上坤再进入到其他的城市,都会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做到30强后上坤开始外拓,先落子江苏,后又进入安徽、浙江,围绕大上海都市圈布局。


2016~2018的上行周期里,长三角楼市领跑全国,“房价四小龙”加上之后鹊起的杭州,5个城市4个在长三角。


开拓长三角的上坤因此收获城市轮动的红利,创办第九年就凭借操盘金额229.5亿跻身百强行列。


站稳长三角后,上坤战略性地将业务拓展至珠三角经济区以及长江中游经济区,截至目前,布局了沪、苏、浙、皖、粤、豫、鄂7大核心区域,拥有投资权益的物业组合项目49个,总土储约为412.93万㎡,可以满足2至3年的开发需求。


外拓战略得当,抓住了该抓住的周期,这体现上坤成长模式难复制的第二个关键字——时。


势也、时也,而后人也。


3


上坤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朱静发布了一个全新的“三五发展战略”,简单概括就是:


未来5年,上坤将坚持产品适度领先、效率优先,来达成规模化发展,并致力成为“城市优质生活服务商”。


从第一个五年成功抢滩上海并站稳脚跟,到第二个五年进入百强行列,再到未来5年找到产品服务和运营效率两个抓手,可以看出上坤是一家战略清晰、目标得当、并且能够不断兑现业绩承诺的企业。


一个企业做战略、定目标最忌讳好高骛远。


管理学上有个洛克定律,也有人称之为“篮球架原理”:


如果篮球架设得太高,命中率就会很低;反之,命中率就会很高。命中率过高或者过低都吸引不了人去打球。


只有将篮球架设置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这项运动才有生命力。


企业定目标也是如此,“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推动组织高效运转。


上坤遵循了这个定律,一步一个脚印走完第一个十年,并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局完成上市的“成人礼”。这家企业用朱静的话形容就是:


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目标能够渐次达成,除了时势造就外,还要靠人的推动。就像老话说的: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换到企业里,推动达成目标的则是由人构成的组织。


上坤打造的“敏捷型组织”,提升组织对市场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支撑业务扩张的目的。


这种组织的特点是结构扁平化,内部提倡平等,以客户为导向,崇尚创新。


构建这样一个组织并保证其高效运转,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平台职业化。


很多中小型房企受制于“家族化管理”的桎梏,决策权都被自家人拽在手里,竞争力弱了很多。


上坤老板朱静自己是职业经理人出身,她在建业的时候,从项目到城市、区域,再到集团;从开始省域化战略到上市……


一家房企发展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朱静都经历了,一定深谙职业化的重要性。


所以上坤从创立开始就选择全盘职业化,各高管和职能中心负责人悉数引进专业人才。


经过6年3次的职权调整,据说朱静的权限已经降到20%。


上坤人笑称,公司只有老板是朱家人。


4


大概是女性掌舵的缘故,上坤给人的感觉相对柔和。有媒体称它“精而美”。


上坤在总结自己的产品基因时也提到了“精美”一词,它的4条产品线:樾山/半岛系、四季系、云系、S系 ,都挺讲究美学的。


至于“精”这个层面,更多体现在扩张战略上,聚焦区域深耕,做熟大都市圈,是上坤过去十年始终贯彻的。


十年磨一剑,今天如愿上市;下一个十年,上坤还需要努力给资本一个最好的答案。


现在的地产行业存在锚定效应,本来上没上市并无绝对的好与坏,但如今没上市就会被认为没有竞争力。


评价体系像一只锚一样定了,好坏也就定了。所以港交所窄门外,革命尚未成功的中小房企还在努力。


世上本没有样板,谈论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样板。但接下去,地产行业因时趁势的非典型成长模式,大概率是无法复制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