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工程長久以來都是中國最關注的問題。中國的水文豐富,東南兩面被海域包圍。境內又以黃河長江兩條水系作爲代表,聯合成千上萬條河流貫通東西南北。而除了河道繁多以外,中國大片地區還處於溫帶至亞熱帶溼潤氣候,降雨十分豐沛。以至於雨季來臨時,例如長江一代的沿岸地區都會飽受洪澇的影響。

因此,中國始終都十分關注疏浚工程,古代有着大禹治水的傳說。現代也有建設三峽大壩的壯舉,而在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另一箇中國疏浚的國之重器,它就是挖泥船。

疏浚是爲疏通,擴寬和挖深河湖海等水域,用人力或者機械進行水下土石方開挖的工程。在普遍的認知中,是用水下爆破來進行炸礁、炸灘的舉措。但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挖泥船已經成爲了該工程的核心設備。它主要可以分爲4類:

一個是耙吸式挖泥船 用耙頭吸入泥漿

一個是鏈鬥式挖泥船 用一連串帶有挖斗的鬥鏈挖泥

一個是絞吸式挖泥船 利用旋轉鉸刀裝置挖泥

一個是剷鬥式挖泥船 利用單個剷鬥進行挖泥

除此之外,還有抓鬥式和鬥輪式挖泥船;構成了挖泥船的主要類別。而在其中,以絞吸式和耙吸式最爲流行通用。是如今重型挖泥船的主要類型。不僅僅能夠清挖水道和河牀淤泥,還是吹沙填海的利器。在這一領域上,中國目前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前三。而在性能方面,中國挖泥船挖泥能力和吹沙填海則堪稱世界第一。但這樣的成績並非一蹴而就。在早些年間,中國挖泥船發展一直都受制於人。

西方國家發展起步早,在許多技術上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挖泥船的領域上同樣也是如此。過去的150多年中挖泥船的設計和建造,一般都是由荷蘭、比利時和德國三國管控;荷蘭擁有伯斯卡利斯和凡諾德兩家頂尖挖泥船製造商。比利時擁有德米和楊德諾兩家頂級公司、德國則是有克虜伯、領英等公司生產挖泥船,這幾個國家統管着全球的挖泥船訂單,尤其是荷蘭。直到今天,全球80%的訂單依舊由荷蘭承包,而中國在早些年間,也是這些國家的忠實客戶。

事實上,中國的挖泥船發展歷史並不算悠久。

1909年 中國自主建造了第一艘內燃機挖泥船“金鐘河”號

1921年 又建設了耙吸式挖泥船“快利”號

1956年 再度建了組合式絞吸式挖泥船“北京”號

但這些都是輕量級的挖泥船,一般只作用於河湖流域的疏浚工程。

1951年,中國承建了海港疏浚工程—塘沽新港的恢復工作,但發現中國現有的挖泥船都沒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同時自身又無法建設重型挖泥船,因此只能求助國,尋求幫忙。

在1966年 經過層層溝通,我國才從荷蘭手裏買回一艘瀕臨淘汰的挖泥船。最終將它改造成“津航浚102”輪,這才得以應付天津港的建設要求。此後,中國也還需要從日本等國進口挖泥船來應付國內的越來越繁多的港口建設工作。隨着改革開放的新風和國際挖泥船的價格越發昂貴,讓中國開始重視大型挖泥船的自主研發,也下定決心要不受制於別人。

但發展這樣的技術並不簡單,外國技術的封鎖。讓中國在該領域上躊躇多年,一直到中國整體工業水平上來後。2002年,中國纔開始打破行業壁壘,該年爲了解決長江航道的疏浚問題。中船708所將一艘貨船改造成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象”,此後就開始進入了國產挖泥船的飛速發展道路。

2006年 中國自主建設“天獅號”正式交付使用

2009年 非自航式挖泥船“天麒號”投產使用

2010年 亞洲第一 世界第第三的“天鯨號”交船使用

2017年 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正式下水

在這其中,尤其是“天鯨號”和“天鯤號”兩者最爲代表,它們都是亞洲最大的重型挖泥船。裝機功率一個達到19500千瓦,一個達到25800千瓦,領先全球絕大多數的挖泥船,擁有着強大的疏浚能力和吹沙填海的能力。每小時能夠挖泥吹填6000立方米,一個星期就能夠從零吹填出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海島。更重要的是,它們都能夠實現全天候自航挖泥。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實現24小時的不間斷工作。曾經有着數十艘天鯨號在南海不間斷的挖泥場面,讓國外驚歎連連。因此獲得了“地圖編輯器”的別稱。我們難以想象當時突破技術難關的困境,但不可否認,苦盡甘來後,中國挖泥船的發展已經站在了世界頂峯。

而中國挖泥船的卓越成就也讓許多國家豔羨和眼紅。紛紛想和中國進行合作或者打壓,但如今的中國早已脫胎換骨,人人可欺中國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如今,只要超過限制要求的挖泥船我們都會嚴格禁止出口。杜絕了國外的一切小心思。其實,細看中國疏浚工程的發展史,從被技術封鎖,到如今中國的禁止出口,毫無疑問,中國挖泥船已經實現了華麗逆襲。

用一句網絡用語表達:就是曾經你對我愛理不理,如今的我讓你高攀不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