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从此官员的品级就开始用九品来区别,九品之中又有细分,四姑娘以唐朝为例来说明,唐朝官员品级是九品三十级还有流外九等。其中这三十级就是九品之中的细化。

唐朝时期,一品、二品和三品只是单纯各划分了两个等级,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和从三品。而四品到九品则每品划分了四个等级,拿四品来说,就是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和从四品下,因此,九品就分成了三十个登基,这就是唐朝的官员品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到一个品中的正和从呢?需要说明的是,这完全不能看成是如今的正和副的关系,它们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把九品中的三十级拿出来看的话,就是正一品是最高级,从一品次之,正二品再次之,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不同的品级。

不同的品级就代表他们之间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看得见的就是俸禄的不同,一个品级有一个品级的俸禄,而且所在品级官员所享受的各种待遇也是不相同的,当然具体官职的不同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有这样的划分,自然就是为了让官员和官员区分开,更开的管理,而且官员的升迁、待遇都以此为凭据。

单就唐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来说,这两个品级就是官位的顶峰,位高但未必权重,但一定是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是这两个品级,而且这两个品级的官职常常是由空缺的,很多时候又经常由来赏赐给已经去世的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的重臣,活着的官员一般极少会官居正一品和从一品。

我们再来看看正一品和从一品都是一些什么官职:

正一品:职事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爵有亲王;从一品:职事官有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有嗣王、郡王和国公。一品中的这两个品阶很多都是空置的,尤其是正一品,很少有活着的官员担任,但也有例外,太宗朝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曾在生前官居正一品,房玄龄曾做过三公之一的司空,而长孙无忌则太尉、司徒和司空都做过,应该是太宗朝以及高宗朝最位高权重之人了,其他大臣的正一品官职基本都是死后追封的。

相比较而言,生前官居从一品的官员就稍微多了。先说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尉迟敬德在贞观时期恃功而骄,在李世民的几次敲打下,上表请求致仕,然后被授予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之后尉迟敬德就闭门不出。

说到底,太平盛世里,朝廷对于武官的需求更加挑剔,如李靖、李绩般的统帅是帝国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如尉迟敬德、秦琼等的将才则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退下来。

再来说说太子三师,太子三师顾名思义,就是太子的老师,负责教导太子,这样的官员一般是有不少的,比如李绩、魏征、于志宁等都做过太子太师。贞观二十年的四月甲子,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即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分别上书辞去了太子三师的官职,而李世民也同意了他们的请辞,当时的太子已经不再是李承乾,而是李治。

我们看正一品的三师和从一品的太子三师之间并不是正副的关系,而仅仅是品阶不同,职位不同。当然,无论是三师还是太子三师,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荣誉官职,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授予。而且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唐朝时期真正有实权的官职集中在正三品(少部分从二品,即尚书左右仆射),还有一些甚至是四五品的官员,唐初期,只要他们官职前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凤台鸾阁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台鸾阁三品),就是实打实的宰相之职,就是最有权力的官员。

所以,正一品和从一品之间并非是正副的关系,不仅仅唐朝如此,后来的宋朝时期、元朝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皆是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