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從此官員的品級就開始用九品來區別,九品之中又有細分,四姑娘以唐朝爲例來說明,唐朝官員品級是九品三十級還有流外九等。其中這三十級就是九品之中的細化。

唐朝時期,一品、二品和三品只是單純各劃分了兩個等級,即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和從三品。而四品到九品則每品劃分了四個等級,拿四品來說,就是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和從四品下,因此,九品就分成了三十個登基,這就是唐朝的官員品級。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到一個品中的正和從呢?需要說明的是,這完全不能看成是如今的正和副的關係,它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如果我們把九品中的三十級拿出來看的話,就是正一品是最高級,從一品次之,正二品再次之,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它們只是不同的品級。

不同的品級就代表他們之間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看得見的就是俸祿的不同,一個品級有一個品級的俸祿,而且所在品級官員所享受的各種待遇也是不相同的,當然具體官職的不同就更不用說了。既然有這樣的劃分,自然就是爲了讓官員和官員區分開,更開的管理,而且官員的升遷、待遇都以此爲憑據。

單就唐朝的正一品和從一品來說,這兩個品級就是官位的頂峯,位高但未必權重,但一定是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是這兩個品級,而且這兩個品級的官職常常是由空缺的,很多時候又經常由來賞賜給已經去世的對國家有很大貢獻的重臣,活着的官員一般極少會官居正一品和從一品。

我們再來看看正一品和從一品都是一些什麼官職:

正一品:職事官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爵有親王;從一品:職事官有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有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有驃騎大將軍,爵有嗣王、郡王和國公。一品中的這兩個品階很多都是空置的,尤其是正一品,很少有活着的官員擔任,但也有例外,太宗朝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曾在生前官居正一品,房玄齡曾做過三公之一的司空,而長孫無忌則太尉、司徒和司空都做過,應該是太宗朝以及高宗朝最位高權重之人了,其他大臣的正一品官職基本都是死後追封的。

相比較而言,生前官居從一品的官員就稍微多了。先說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尉遲敬德在貞觀時期恃功而驕,在李世民的幾次敲打下,上表請求致仕,然後被授予了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散官,之後尉遲敬德就閉門不出。

說到底,太平盛世裏,朝廷對於武官的需求更加挑剔,如李靖、李績般的統帥是帝國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如尉遲敬德、秦瓊等的將才則逐漸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退下來。

再來說說太子三師,太子三師顧名思義,就是太子的老師,負責教導太子,這樣的官員一般是有不少的,比如李績、魏徵、于志寧等都做過太子太師。貞觀二十年的四月甲子,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即太子太師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房玄齡、太子太保蕭瑀分別上書辭去了太子三師的官職,而李世民也同意了他們的請辭,當時的太子已經不再是李承乾,而是李治。

我們看正一品的三師和從一品的太子三師之間並不是正副的關係,而僅僅是品階不同,職位不同。當然,無論是三師還是太子三師,大部分時候都只是榮譽官職,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授予。而且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職基本都是這種情況。

唐朝時期真正有實權的官職集中在正三品(少部分從二品,即尚書左右僕射),還有一些甚至是四五品的官員,唐初期,只要他們官職前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鳳台鸞閣平章事)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同鳳台鸞閣三品),就是實打實的宰相之職,就是最有權力的官員。

所以,正一品和從一品之間並非是正副的關係,不僅僅唐朝如此,後來的宋朝時期、元朝時期以及明清時期皆是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