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到扬州之前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的桃花巷南门前开过一家画寓。以卖画谋生。那时候在桃花巷的东头,美术家吕子敬也开过一家画寓。吕善于画梅花,并确立自身画的桂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芬芳’。

郑板桥赶到苏州后,只画竹子,石头,便是不画梅花。并且若有些人请郑画梅花时,他总是笑到:“我画的桂花比吕先生差劲。回去吧,我领你来找吕先生求画去。”

吕子敬是个落第秀才,上面有爹妈,下有媳妇小孩,自身又多病,日常生活十分艰辛。他画梅花惟妙惟肖,每一朵花朵都惟妙惟肖。郑板桥一直被许多人充分肯定吕子敬的画。“吕先生画的桂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跟不上。”

有一个会见了养老服务的吏部尚书,熟练书画,鉴赏能力很强。十分赏析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和书画。他出五十两银两的高价位,以《梅花幽谷独自香》问题赶到郑的家中求画。

郑板桥虽为雍正年间的举人,但各种原因使其官运不如意。或许这一次算作遇着了送货上门的好机会,能讨好上刚卸职的尚书成年人,毫无疑问会是通往官运的好机会。殊不知,郑板桥却回绝说:“尚书成年人啊,谈起画梅,还是吕子敬老先生画的好。那么讲吧,他画的桂花值五十两银两,我画的顶多也就值五两。”

老尚书听见这句话,就拿着银两找吕子敬来了。自打老尚书找吕子敬画过桂花后,吕子敬感觉他的画比郑板桥的强多了,隔三差五地自己炫耀,说在苏州城里他说到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的。一些小伙伴们把吕子敬的话带来郑板桥,龙塘仅仅一笑了之。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后,要搬至扬州去。临走前,吕子敬前去送别。文人墨客送行一直以自身著作所赠。而郑板桥赠送给吕子敬的,却是一朵桂花。

郑板桥展纸挥毫,但见他笔走侧锋,由深层次浅,绘制了茫茫一点含有飞白的桂花竹杆。画花朵时,调墨深浅适宜,有轻有重,花朵用淡墨立即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朵下方以焦墨渗化。这般绘制的桂花淋漓尽致,技法流动性,神采飞扬。再看全部界面,仅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楚,余者皆涂擦抹抹,直有‘触目横斜干万树,赏心仅有三五朵“的诗意。

吕子敬看见郑板桥绘画,惊得伸开的嘴好一阵子没有合上。他愣了大半天,才嗫喏着说:”郑兄有这般精湛的画梅手艺,为何不很早教我?”“怕吕兄礼让,从此不愿画梅,画酬便会收少很多。”郑板桥平静地回应道。到此,吕子敬如梦初醒,感激地说:“郑兄因此 不画梅花,为了给小兄弟留口饭吃!”

龙塘熟练字画,回绝做生意,不画梅花并不是由于梅花画得不太好,只是要与邻友好。在当代激烈的社会发展市场竞争中,不随处爱出风头,替人着想也是一种气概和涵养的主要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