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創始人之一、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熊澄宇教授在四川大學舉行了一場題爲“關於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戰略思考”的講座。熊澄宇教授長期從事新聞傳播、文化產業、文物文博等領域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在“十四五”即將來臨之際,他分享了在文明互鑑框架下提升文化生產力的深度思考,並對漢服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潛力表示肯定。這充分體現了跨學科交叉研究、戰略研究的開放性與鮮活性。本次講座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辦,四川大學出版社庫聞書店協辦。多所高校的師生、政界、商界領域人員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現場氛圍十分熱烈。

講座中,熊澄宇教授從中國人民對“文化”一詞認知的歷史沿革談起,比較了文化和文明二者定義的差異,介紹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徵。之後以“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的含義延伸至“文化生產力”這一概念,再逐步拓展至文化生產力融合精神的價值體系、物質的符號體系、行爲的制度體系等方面,闡明瞭文化生產力如何綜合體現國家的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他還分析了北京奧運會、倫敦奧運會的口號差異,綜合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案例,深刻指明瞭文化產業創造社會經濟價值的各種路徑。

熊澄宇教授認爲,文化產業中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傳承、宗教信仰、民族風情、節慶民俗等內容,充分體現了文化生產力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價值。發展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需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服務於整個社會。此外,他還對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提出了“相互借鑑、共同發展”的理念。無獨有偶,蔡尚偉教授也在其學術實踐中積極踐行“文明互鑑”的理念,並創建了“互鑑書院”。據悉,“互鑑書院”將於近期掛牌落地,書院的建成必將爲“建設學派”的理念實踐提供更好的條件。

互動環節中有觀衆提出,成都目前被稱爲“漢服第一城”,近年來大力引導發展以漢服爲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產業,激活和積累了龐大的漢服消費羣體,那麼社會資本與社會服務如何進一步帶動“漢服熱”,提升漢服在更大範圍和領域的影響力?熊澄宇教授認爲,發展漢服爲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應共同放在歷史的和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來關注,面對相應的文化需求,發現其文化意義。還應把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點,發掘兩種文化的價值,共同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在發展和傳播漢服文化方面,蔡尚偉教授依託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整合學界、業界和社會其他方面的頂級資源,推動實施了“首屆三國文化國際漢服節”、《金沙講壇》漢服講堂等一系列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漢服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交流結束後,蔡教授指出,熊澄宇教授的講座基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站在“文明互鑑”的高度,面對當前中國發展的重要節點上發表了對於文化生產力的思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熊澄宇教授全面闡述了文化生產力的內涵與外延,對在座各位的業界、政界、學界的觀衆都具有綱領性的啓發作用,他從內容、科技、資本和服務四個維度對文化產業進行的深度剖析意義重大,對於文化生產力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蔡尚偉教授表示,他也將繼續堅持“基於傳統,勇於創新;基於批判,善於建設;提升人生,改良社會”的“建設學派”理念,堅持“文明互鑑”,在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中堅守“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的路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