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期,尤其是到了崇禎年間,內憂外患影響着大明王朝的命運。崇禎皇帝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明朝在他的手裏滅亡,是不是崇禎皇帝個人能力有問題呢?隨着張獻忠大寶藏的現世,爲世人揭開了明朝滅亡的原因。

自明末清初以來,民間一直流傳着這麼一句諺語: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認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個諺語指的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兵敗沉船留下的寶藏。根據《彭山縣誌》中的記載:張獻忠於公元1646年兵敗撤離成都,當時陸路已經被清軍封鎖,只好走水路進行戰略轉移。令張獻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南明的將領楊展帶兵伏擊了自己。張獻忠的殘兵敗將不是楊展大軍的對手,只好沉船將寶藏沉入江中。在《明史》中也有相關記載,“埋金寶億萬計”。

張獻忠兵敗以後,清軍繼續南下追擊其他抵抗勢力,最終統一了天下。清朝數百年間,人們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張獻忠的寶藏,然而始終沒有人找到。直到2017年,在江口古戰場水下考古重大發現中,張獻忠寶藏才浮出水面。

人們從出水的張獻忠寶藏解開了許多歷史之謎,其中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了新的認識。在出水的四萬件文物中,除了“西王賞功錢”、“金冊”等封賞以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批的銀錠,這些銀錠覆蓋面很廣、覆蓋南方諸省。

我們知道,當時的明朝並非銀的主要生產國。許多銀是通過對外貿易,從菲律賓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流入的。而明朝的官方貨幣是銅錢和寶鈔。白銀並非明朝官方規定的貨幣,換句話說銀錠在當時屬於民間流通的貨幣。然而,我們從張獻忠出水的寶藏中發現了大量的白銀銀錠,而很少有寶鈔和銅錢。說明當時明朝對經濟失去了控制能力,對貨幣也失去了控制。明朝民間只認白銀,不認寶鈔、銅錢。那麼,這樣就會引起明朝的“錢荒”。由於明朝時期國內產銀量很低,流通中的白銀很多都是西班牙流入的。那麼,明朝對後金用兵花費的白銀要以千萬兩計,而明朝一年白銀產量只有幾百萬,入不敷出。

明朝的經濟崩潰是其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朝滅亡也告訴人們,穩定經濟穩定貨幣很重要。

參考史料:《明史》、《彭山縣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