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貝貝豆

審覈:貝貝豆

溺愛孩子=害了孩子,這種淺顯的道理其實多數家長都心知肚明,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可惜的不是被遇到的挫折擊退,而是從小就醉倒在父母的“溫柔鄉”中,喪失了面對社會甚至是自理能力。

過分給予孩子“不必要的愛”,相當於是在剝奪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和我們民族流傳下來的優秀品德。

毫不誇張地說,溺愛會導致一個孩子慢性“社會性死亡”,可即便我們反覆強調溺愛危害,依舊有父母“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5歲女孩不會用筷,媽媽的強詞奪理彰顯溺愛本性,網友:太無知

一次家庭成員的聚餐宴上,5歲的女孩慧慧坐在飯桌前,看着一大桌子飯菜不爲所動,起初家裏的長輩都認爲慧慧是一個懂得禮貌的小女孩,礙於長輩沒有動筷,自己不敢先喫。

怕孩子餓着,不少長輩率先“帶頭”喫了起來,可是十多分鐘過去了,孩子卻依舊呆呆地望着飯菜,絲毫沒有要喫的意思。

就在大家疑惑之際,慧慧的母親卻端着碗筷坐到了慧慧旁邊,一口一口餵了起來。

家中長輩看到這幅場景,有些不高興了,一番溝通後才得知,5歲的慧慧壓根不會用筷子,從小到大每次喫飯,都是媽媽一口一口地喂。

一些當老人“奉勸”媽媽趁早別這麼“慣”孩子,畢竟5歲的孩子應該掌握最起碼的喫飯的能力了,這麼慣下去哪得了。

誰知慧慧聽到長輩批評自家女兒卻不高興了,媽媽極力袒護道:“我們家慧慧動手能力差,學習使用筷子本來就慢,不就是喂孩子喫飯嗎?有什麼好詬病的”。

顯然媽媽這種強詞奪理的說法並不能讓大衆認同,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家長“愛子過度”卻不自知。

不少網友在看到類似的報道,也會用“太無知”來形容溺愛媽媽,可即便話說得再狠再難聽,也難以喚醒他們“沉溺的心”。

會不會用筷是件小事,但溺不溺愛就是大事了

孩子年紀小不會用筷子,其實我們不用擔心,因爲孩子總有一天能學會,可是因爲不會用筷子就餵飯這無疑是一種溺愛,畢竟完全可以用勺子解決喫飯問題不是嗎?

強詞奪理的溺愛只會一步一步蠶食着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對父母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生活中我們好多不以爲然的小事其實就是溺愛的表現。

比如:

孩子從始至終不會自己穿衣服,如果父母不幫忙自己就不起牀;如果父母不幫自己拿水杯,自己就不會主動喝水;父母不幫忙打水洗臉,孩子就乾等着……這些小事都從各個方面透露出我們父母溺愛的本性,父母的愛是最無私最溫暖的,但這種愛往往很容易過火,容易變質。

雖然有時覺得理所應當,無可厚非,但它的的確確在摧殘我們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自主能力刻不容緩。

自主能力的養成,關係到孩子的未來格局,別毀了孩子

1)缺乏自主能力,孩子可能變成“社會毒瘤”

孩子小時候可以依靠父母獲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以以啃老爲生,但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父母總會有老去的一天。有一天父母不在身邊了,孩子沒有獨立面對社會和生活的能力,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混喫等死。

2)缺乏自主能力,孩子在成長中會“盲目依賴”

一個從小仰仗父母長大的孩子,沒有了父母作爲依靠。他會盲目尋找自己的“救命稻草”,因爲急於尋找他很可能會喪失判斷對錯的能力,誤入歧途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3)缺乏自主能力,孩子的人際關係會“難以維持”

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不可能去有更多的精力維持自己的人際關係,換句話說他也沒有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人都會把自己寄希望於自己身邊的人,希望身邊的人都是自己的“保姆”,又有誰會想當冤大頭呢?

4)缺乏自主能力,孩子將會喪失自我“責任感”

因爲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誤認爲自己是家中的“老大”。到了長大以後他喪失的不僅是家庭責任感,更多的是社會責任感,總會以自己爲中心。

寶媽們,你家孩子的生活習慣培養好了嗎?你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別再溺愛孩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