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競能在西湖邊爲遊客指路。圖片由杭州市志願者協會提供

儘管天氣越來越冷,遍佈杭州街頭的122個城市微笑亭仍照常迎客。紅帽子、紅馬甲,隨身背一隻裝滿應急物品的“萬能小包”——微笑亭創辦11年來,這是數百萬杭州志願者的統一形象,也是一座城市的溫暖象徵。他們每天在亭中微笑守候,向人們傳遞着杭州的溫度。

最早制訂出這套統一形象與志願服務規範的人,名叫顧競能,他是微笑亭服務隊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杭州市志願者最高榮譽“功勳志願者”的獲得者。11月16日,這位志願者口中的“顧老師”因病去世。從2004年退休開始,顧競能在16年的志願服務中,服務時長超過2.6萬小時,在杭州所有志願者中排名前十。如果除去雙休日,平均每個工作日要服務6個多小時,與上班無異。

顧競能曾說,志願者是他最愛的身份,“我希望志願服務沒有止境”。在生命的終點,他選擇捐獻遺體。這位“40後”老黨員說:“做個‘無言良師’,最後一次爲人民服務。”

“以行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他是微笑亭的“顧老師”

瘦高身材,眼神明亮,稱呼別人總愛用“您”,這是顧競能多年從事志願服務的習慣。

顧競能參與培訓志願者2700多名。可以說只要是微笑亭的志願者,大多是他的學生。因此,隊友們也習慣性地稱他爲“顧老師”。

隊友們對顧老師的印象出奇地一致:禮儀滿分、裝備齊全——紅帽子、紅馬甲不用說了,隨身還揹着一個小包,裏面創可貼、紙巾、速效救心丸、醫用棉籤等一應俱全。

“每個志願者看到他來,都會下意識地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裝’:釦子有沒有扣好,帽子有沒有戴正……”志願者楊潔說,微笑亭每一位志願者爲遊客指路時,必然是用手掌而不是手指,這也是顧老師的要求。

“這些服務規範大多是那時候老顧定下的。”當年一起創立微笑亭服務隊的志願者王強告訴記者,2009年,杭州設立微笑亭,希望爲外來遊客提供更好的旅遊體驗,打造杭州志願服務的窗口,體現杭州溫度。

在微笑亭創辦前,顧老師已經當了5年志願者。因爲認真負責,他成了微笑亭服務隊的首任隊長。

顧老師對這個身份很重視,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案和體系。他說:“志願者都是來做服務、無私奉獻的,管理志願者沒有什麼‘尚方寶劍’,只要做到12個字:以行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顧老師總是用言傳身教感染身邊的隊友。在微笑亭巡點時,他時刻保持服裝滿分、禮儀滿分的狀態;而在志願團隊管理中,他特別講究“張弛有度”:對隊伍建設中的小毛病、小問題,他都會立即指出、耐心點撥。天氣熱時,顧老師總會留下一瓶風油精,提醒大家別中暑;時不時,來巡崗的他手裏就會多一個手提袋,裏面有時候是巧克力、餅乾,有時候是熱騰騰的鮮肉月餅,然後笑眯眯地每人分一點。

在微笑亭服務的十多年裏,顧老師像一個大家長,給微笑亭的發展搭好了框架,更注入了溫暖的靈魂。

顧競能在西湖博物館爲遊客做講解。圖片由杭州市志願者協會提供

“多爲別人着想,善待他人,樂於助人”

他用堅持奉獻詮釋熱愛

顧老師的志願服務生涯始於2004年。當年,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杭州旅遊志願服務隊的招募消息。已經退休的顧老師看到後,立馬報名。

顧老師的小女兒顧竑告訴記者:“爸爸退休前在杭州塑料工業有限公司上班,常要出差。他跟我們講過,以前到各地出差,都是外地市民爲我服務,現在退休了,該是我爲他們服務的時候了。”

從做旅遊志願者開始,到成爲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志願者、12355青少年服務檯心理疏導志願者、場館講解志願者……16年來,顧老師和他的紅馬甲,出現在杭州每個需要他的角落。

王強回憶,當時他們一起做旅遊志願者時,顧老師口袋裏不忘備着紙筆,以便一筆一畫給遊客畫出旅遊路線圖。

現任微笑亭服務隊的隊長張鳳書,也是顧老師做歷史建築保護志願者時的組長。他說,顧老師年紀最大,但領任務時從不挑揀,一些偏遠點的歷史建築需要巡查,都是他攬過去做。交上來的記錄本,總是寫得滿滿當當、字跡端正,檢查出問題,還會附上處理建議。

在家人眼裏,顧老師一心投入志願者工作,並不意外。“我爸是個很暖心、很細緻的人。以前工作再忙,每天早上都會幫我們倒一杯白開水放在桌子上。”顧竑說,爸爸對別人“不懂得拒絕”:“別人有事需要他幫忙,即使他自己有事,也要放一放,先幫別人再說。”

顧老師的外孫女宣顧婕,從小就跟着顧老師一起做志願者。她記得,幾乎每個週四,外公都會去12355青少年服務檯做志願者,接聽來自家長或孩子的傾訴、求助電話,“他一天最少也要接20來個電話,每個電話都很耐心地跟對方聊,有時候一聊就聊好久。”宣顧婕一直記得外公常說的話:“要多爲別人着想,善待他人,樂於幫助別人。”

微笑亭剛成立,杭州馬上就迎來國慶加中秋長假,時間緊任務重。“當時我們找到顧老師,他說,這不能當作一項工作任務來完成,而是要真誠地爲市民遊客着想,才能做好。”負責當年微笑亭組建工作的杭州市志願者協會祕書長盛曉晶,至今記得顧老師當時認真的神情。

此後的11年,顧老師每天與微笑亭作伴,騎着“小紅車”,在西湖邊來回巡崗,保證微笑亭的日常運轉,風雨無阻。直到他病重,難以行動,還牽掛着微笑亭。

“現在回想起顧老師,都是一些很暖的細節。他能長年累月一直堅持這樣,爲他人着想,正是大家非常感動、敬佩他的地方。”志願者王海波說。

“爲人民服務,無私奉獻,不計報酬”

他選擇做一名“無言良師”

除了志願者的身份,顧老師一直牢記自己的另一個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顧老師看來,黨員、志願者有相似之處:都要爲人民服務,無私奉獻,不計報酬。去年,已經患病的顧老師同家人商量,計劃在死後捐獻遺體,“做個‘無言良師’,最後一次爲人民服務。”

老顧的病是2017年查出來的。當時他一瘸一拐仍堅持來微笑亭巡崗,大家一開始還不知道是癌症,“我還告訴他功勳志願者看病在很多醫院是可以使用綠色通道的,中心來給他開證明。他馬上擺手,說千萬不要麻煩你們,我自己去看也一樣。”說起顧老師,盛曉晶幾度哽咽。

“他認爲做志願者一定要低調,不能做點什麼好事就到處喊、到處說,這樣和志願者的形象是不相符的。”志願者田思寧說,顧老師總是熱心對人,但是對於自己的事隻字不提,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

顧老師離開之前,交待了遺願:“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悼念儀式。”

顧老師生前曾說:“我希望未來的志願服務不是少數人做很多事,而是很多人都做一點,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

顧老師的夢想正在成爲現實:微笑亭長大了,從2009年的50個,“長成”了現在的122個;服務隊也從開始的5個人,擴展到235人;“萬能小包”成了標配,禮貌待人也成爲隊員們的習慣,杭州的溫暖被傳遞給更多人。

不久前,已經病重的顧老師給張鳳書發了最後一條微信:“杭州城市微笑亭服務隊成立至今,給我帶來無限快樂。我熱愛它,我會繼續努力一輩子。”

顧老師,應該如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