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楊蘭春等,古往今來,那些鐫刻於嵩山上的文人墨客,用文字和藝術構築起華夏輝煌悠久的文明。如今嵩山聚集更多優秀的文化人士,構築了嵩山文化的風骨和嵩山文化現象。爲此,本報聯合登封市文聯開設《文藝嵩嶽》專欄。本期講述登封市民協副主席劉永佔的藝術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嵩山有位“泥人劉”非遺傳承人劉永佔,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着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登封融媒記者 高鵬敏

登封時報文化顧問 王建松

憑一把竹刀和一塊木板 他就把泥巴捏“活”了

1961年生於登封的劉永佔,自幼受家傳泥塑藝術的薰陶,酷愛泥塑藝術。一把竹刀、一塊木板,幾把嵩山黃泥,不到幾刻鐘的時間,一個表情呆萌、惟妙惟肖的小姑娘,就出現在了他的手中。賣糖葫蘆的老漢、背柴歸來的老嫗、拉胡琴的藝人……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都出自於他的巧手。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主要內容以人物、動物爲主。劉永佔的作品形象,大襟襖、棉褲、粗腰帶、老布鞋,一切都散發出了濃郁的鄉土氣息,這些活靈活現的民俗風景畫,是嵩山“泥人劉”的傳承人劉永佔對藝術的獨特理解。

堅定信念

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6歲那年,村裏偶然來了一位畫像藝人,劉永佔就在旁邊仔細觀看,回家後自己練習,漸漸地繪畫技藝長進不少。“那時候年齡小,自己就想着去拜師學藝。”遂四處打聽,打聽到了就風塵僕僕趕去拜師,但往往事與願違。

劉永佔曾向不少人拜師,隻身來到鄭州,但依舊沒有拜到師傅。一天,劉永佔流浪到二七塔,在塔內被二七大罷工的雕塑給震撼了:“俺祖輩都是捏泥人、賣泥人哩,所以我就想着用泥巴把他們捏出來。”

回到登封老家的劉永佔開始琢磨捏泥人,他的第一個泥塑,捏的是同村的一個老大爺。如果說有人稱讚劉永佔捏的泥人,給了他繼續捏泥人的信心,那麼第一次靠捏泥人賺錢,則算是給了劉永佔極大的動力。“我非得把這泥塑做好,得在河南出出名。”而今,他確實做到了,憑藉捏泥塑這門技藝,他已成爲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

嵩山“泥人劉”

讓更多人瞭解嵩山文化

劉永佔繼承了清代乾隆年間“泥人劉”創始人劉文宗的技法,就地取材,用嵩山腳下的黃土摶泥,以生活中神態各異、活靈活現的百姓生活爲素材,融入自己仁厚達觀的生活態度,形成了獨特的“嵩山泥人劉”——駝背的叼菸袋老漢、荷柴歸來的村嫗、仰天拉胡琴的藝人、憨厚愚頑的玩童等,或率真隨性,或古拙純樸,或仁厚良善,或開朗達觀——眉眼欲動、神采飛揚,特別是獨具特色的農人裝束,無不散發出中原地域民風淳厚的鄉土氣息,件件成爲他作品中的經典。

劉永佔的“泥人劉”泥塑已被列爲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我想用這泥塑把登封和嵩山的文化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瞭解登封以及嵩山文化,也希望泥塑這門手藝能發揚光大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