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做出的統計,全球將有2.65億人在2020年遭遇糧食危機,是2019年的兩倍,共有30多個國家正處在饑荒時期。

印度人口已超過13億,佔據全球總人口的17%,也被列爲糧食緊缺的國家之一。但意外的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透過數據顯示,在2018年的前7個月中,一直作爲大米出口國的泰國出口量約爲623萬噸,印度則達到705萬噸,再次超過泰國成爲全球第一。

與印度相比,同樣作爲人口突破13億的大國,又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合適的糧食耕種環境的中國,卻不是糧食出口大國,而是進口大國。那麼,兩者爲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或是沿着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印度出口糧食

2020年,全球範圍內除了非洲出現蝗災之外,沒有見到大規模的災荒,但由於疫情的爆發,各項生產部門受到很大的影響,糧食種植、經濟貿易和全球物流等都受到限制,以至於許多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受阻和糧食饑荒。

其中,世界各地的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物流受到的影響最大。一些國家提前做準備,因擔憂國家出現糧食供應短缺而進行糧食儲備和限制出口。供應量的降低,就意味着價格將會受到影響。

非洲、中東、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和國家的人平均收入普遍偏低,許多人在疫情中丟失工作,同時生活消費品價格的提高,導致他們的生活陷入絕境。在疫情爆發前,印度飢餓的人口本就佔據全球的27%,近2億人營養不良,許多人仍然在飢餓的邊緣上掙扎。

疫情爆發之初,印度政府就進行嚴格的管控,隨着確診人數的提高,管控的力度也變得越來越緊。

印度民衆的平均收入較低,受到嚴格管控後,許多人都因此而丟失工作,所以只能依靠外部的福利來維持生活。但是,印度在福利設施方面短缺,並不能滿足印度民衆的需求。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還大量地出口農產品,讓其國內的物價變得更高。據統計,印度有1.56億公頃的可耕地,面積超過中國和美國。豐富的降水量和充足的陽光,讓其可以實現一年三種。

國內糧食的生產和滿足國內需求本不是矛盾對立,但印度的糧食生產和加工把控在私人企業的手中,豐產讓印度國內市場出現飽和,價格由此而降低,導致許多資本家無法從中獲利,出口就變成了重要選擇。

隨着疫情的爆發,印度國內需求變大,但民衆的購買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多人都買不起糧食;爲賺取更多的利潤,他們的資本家和生產商還是選擇將糧食出口,以求在全球糧食需求較大的市場中獲得暴利。

所以,糧食生產商和消費者出現衝突時,生產商選擇遵從市場規律,讓印度出現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國內糧食的緊缺和成爲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兩者形成的矛盾不得讓人感到可笑。

二、我國全世界買糧食

我國的糧食生產和銷售絕大部分地控制在國家手中,加之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不會出現類似於印度的矛盾。所以,我國一時半會不可能陷入糧食危機,全國人民更是不可能出現飢餓的情況。

據統計,我國在2019年的消耗和產出對比中,稻穀消耗量約是1.97億噸,產量約爲1.99億噸,有約爲0.02億噸的剩餘量;小麥消耗量約爲1.12億噸,產量爲1.18億噸,剩餘0.06噸;玉米進口約爲400萬噸,但國內已經有很豐富的產出,這一進口不值一提。

那麼,既然不可能出現饑荒,我國爲什麼大量地進口糧食呢?它們又被運用於哪些地方?

在衆多的糧食進口中,最主要的有大豆和蔗糖,其中的大豆爲主。而進口的大豆並沒有用到餐桌上,許多都是用來做飼料。

進入新世紀以來,經過40多年的奮鬥,我國早就擺脫了糧食給生活帶來的困難,因而對於食物的需求不再是數量,而是質量和種類的多樣化。有人說,大魚大肉在如今倒是一種痛苦,粗茶淡飯纔會品出人生。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肉類需求降低,每一年的肉製品消耗量還是非常大的。爲滿足國內需求和對外出口,養殖業由此發展起來。此外,大豆進口量降低,也不會影響國內養殖業的發展。

至於糖類的進口,更多的是滿足小衆需求,本國的生產還是可以做到不斷供的。

三、進口的其他原因

之前提及,糧食進口是滿足國內對於優質農產品消費的需求。由於國內生產有限,進口便成爲了重要的滿足方式。除大豆和糖類外,小麥則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國內產出的小麥中,主要以低筋品種爲主,蛋白質的含量比較低。要想製作出高端面包所需的高筋小麥,只能依靠進口來彌補短缺。

在國家提出的農業興國政策中,種植的種類和數目雖有所提高,但由於地域性和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一些需求當然滿足不了。

由此可以總結出,我國進口糧食主要有兩個用途。第一是滿足國內生產需求,比如養殖業的發展等;第二是豐富人們對於消費品質和種類的需求,當然,它們可有可無,且只是小衆,所以壓根就不會對民衆產生絕對性的威脅。

其實,我國也進行一些糧食的出口,但並沒有南亞和印度的數量高,也不依靠其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就目前來看,我國在科技、服務和貿易方面取得長足發展,自然資源的供出佔據的地位不強,農業固然興國,但並不是主要動力。

換句話說,任何西方勢力想要通過糧食的方式控制中國,那完全是癡心妄想。

結語

在我國,國家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先進的種植技術,使國內很快就擺脫糧食危機,在豐富之餘進行出口。而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人們又有了對於品質和種類的性需求,這是國內無法滿足的,所以進口成爲了很好的選擇。印度的情況則不一樣,目前他們仍然是農業大國,糧食對於其GDP的增長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糧食的生產和銷售掌握在資本家和私企的手中,讓供求之間隔着一層厚厚的牆,導致需求與供應之間出現矛盾。現如今,印度不斷地與鄰近的國家產生矛盾,又想盡辦法列衝入聯合國,希望擔任理事國之一。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儼然已經成爲世界大國,乃至是亞洲發達國家。

其實,從2億多人營養不良,許多人徘徊在飢餓邊緣的情況來看,印度還沒有實現綜合發展,而在供求之間又有很大的矛盾,所以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仍然需要走非常多的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