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皇权,从一介武将摇身变为皇帝。由于黄袍加身来得太容易,他自然对拥兵自重的武将势力尤为忌惮,便杯酒释兵权,绝了武将的觊觎之心。

于是,“重文抑武”成了宋朝的基本国策,将才的地位一降再降,完全成了文人的配角。

仁宗时的一代名将狄青,虽然战功赫赫,官至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但其一生坎坷艰难、倍受鄙夷、抑郁而终,被“重文抑武”深深印上了一个个烙印。

01

、脸上刺字视同囚犯

《水浒传》里宋江、林冲、武松等人,因犯罪被发配时,都要在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成为永久性的罪犯标志,被叫作“贼配军”。

但是,刺字并不是犯人的专属,在极其看不起武人的宋朝,规定士兵也要像犯人那样,在脸上刺字,防止他们逃跑。

狄青小小年纪便投身行伍,做了一名小卒,脸上当然也要被刺字,而且这个印迹要陪伴他一生。

后来,狄青因战功显赫做了官,他脸上的刺字在官员中显得格外扎眼。宋仁宗曾示意让他敷药祛除刺字,这可是莫大的恩典,狄青却拒绝了。

理由是,皇帝因战功而提拔他,没有受出身的影响,脸上的刺字便是很好的说明,他愿意留下字迹,以此激励更多的士兵多立战功。

02

、官至枢密使仍受文人鄙夷

仁宗年间,西夏与北宋分庭抗礼,爆发了大规模的宋夏之战,狄青作为小卒在战争中脱颖而出。

每次参战,狄青都不惧死亡,在千军万马中所向披靡,身上光被箭射中就有八次。由于屡立战功,狄青一路升迁,成为知名大将。

又逢南方侬氏部族首领侬智高武装反宋,建立“大南国”,势力不断向北扩张,北宋调兵遣将进行围剿,却屡战屡败。

狄青主动请缨,带兵出击。一场迁延了一年多的战事,狄青不到一个月就平息了。

狄青因此由枢密副使任至枢密使,虽然任命也遭非议,但毕竟到了武官的最高位置,而且是仁宗时期二十九个枢密使中,唯一一个武将出身。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文官和武官机构,都直接为皇帝服务。按说应该平起平坐,甚至战时武官威望更高,但事实恰恰相反。

北宋士卒的地位很低,被人贬称为“赤老”。“赤老”出身的狄青虽然是名声赫赫的朝廷命官,但仍被人看不起,甚至有人嘲笑他为“赤枢”,还戏谑他脸上有刺字,叫他“斑儿”。

号称贤相的韩琦,是赏识狄青的伯乐之一,狄青对韩琦也是极为尊敬,礼数有加。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有修养的名相,竟然当众羞辱狄青。

据宋人笔记载,狄青的旧部下焦用,因为被举报克扣军饷,被韩琦抓捕待处决。狄青得知后,跑去给焦用求情,声称“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听后却不屑一顾,反道:“状元才是好儿,焦用是什么东西!”结果,韩琦当着狄青的面杀死了焦用。

其实,这与韩琦的品德无关,看不起武将,以状元为荣,是北宋士大夫群体丝毫不容置疑的共识。在他们眼里,武将和士兵无论打过多少仗,立过多少功,都无用,只有状元才是英雄。

杀焦用,是杀鸡给猴看,公开宣告对军功的不屑,对武将的鄙弃,彰显文臣对武将生杀予夺的权力不可动摇。

一切被嘲讽、鄙夷的根源,都是因为狄青缺了一张进士的文凭。

03

、在百姓和士兵中的威望成了致命的打击

被士大夫群体看不起,在普通老百姓和士兵眼里,狄青里却崇高、伟大得了不得。

老百姓常常赞颂狄青的武才,以能够目睹狄青为荣。狄青出门,常常被京师的百姓团聚观之,以致于道路拥堵不能通行。

出身低微却身居高位,狄青更是士兵们的骄傲,他们把狄青视作英雄,啧啧对外夸耀。

狄青如此高的人气,严重影响了北宋“重文轻武”的氛围,庞大的士大夫群体集体视狄青为敌。于是,流言蜚语应运而生,各种猜忌、诽谤如旋风般席卷而来。

仁宗的案头,多了一个又一个罢免狄青的请求。理由大致相同,狄青过高的威望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安全,应及时消除隐患,避免第二个“黄袍加身”的人出现。

一代文豪欧阳修甚至说,当年的水灾是上天因狄青任官而显现的征兆。

当仁宗提出疑问,说狄青是忠臣时,宰相文彦博直言反驳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是,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在世时,也是忠臣,哪里有半点窜位的迹象,最后还不是陈桥兵变了吗!

此言驳得仁宗哑口无言,狄青被罢枢密使官职,放任到陈州做官,朝廷仍不放过他,每月两次派人前来抚问,明为抚问,实为监视。

流言诽谤已让狄青不堪重负,每月例行的监视更让他惶惶不可终日。放任不到半年,狄青便抑郁而终。

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敌人的兵刃下,却倒在了文人的猜忌、排挤、迫害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