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而從很早以前,就有學者注意到進行古代遺蹟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的重要價值,進而形成了考古學。

2020年5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全國20項重大考古發掘項目,參與了終評。

最終,包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等在內的10個考古項目入選。這些最新的考古成果,爲我國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史、解決“中華文明起源”、“一帶一路”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最新的實物資料,意義非凡。

今天,我就帶你們去看看讓人震撼的南海I號。

古今中外,漫漫歷史,無數的沉船隱藏在了茫茫海底。而這其中價值最高的,毫不誇張地說要屬“南海I號”。

南海I號本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陽江海域被發現。南海I號也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

迄今爲止,南海I號是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並且,沉船中陸續出土了18萬餘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着重要意義。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南海I號打撈的背後是“不計成本”四個字。從發現到發掘,用了三十多年時間,打撈花費了幾個億。

這個故事,要從1987年說起。

那一年,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而也正是那一年,英國救撈公司找到廣州救撈隊,想尋找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萊茵堡號”。結果在廣東陽江海域,沒有發現“萊茵堡號”,卻挖出了一條鎏金腰帶。

這條腰帶屬於一艘中國古沉船,深埋在23米的海水之下。

由於發現沉船的海域位於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專家認爲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當時,將這艘偶然發現的沉船命名爲“川山羣島海域宋元沉船”。“南海I號”的名字是後來由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創始人俞偉超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中日兩國合作,正式開始對南海I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這是中國水下考古隊伍成立之後,在中國海域所進行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調查。

爲什麼中國的沉船會找日本合作考古調查?是因爲那時中國自己的打撈技術和財力有限。從發現南海I號到正式打撈,整整耽擱了十幾年。

那麼長的時間裏,沒有能力打撈,又不能讓私人盜撈,國家只好派軍隊警戒,謊稱“海底有當年外國侵略者扔下的炸彈”,如此才保住了南海I號在水下的完整。這也是一個無可奈何的謊言。

一般來說,打撈沉船是先在海底把沉船分解,將各部分打撈上岸以後,再組裝爲整體的。但考慮到南海I號是800年前的南宋沉船,分割以後會喪失很多原生態的歷史信息。於是考古隊決定實施“整體打撈”,這樣一來,難度和資金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多倍。

準備了十幾年,一直到2004年,南海I號整體打撈方案才確定。

同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向人們講述南海I號的故事。

陽江我介紹過,作爲廣東省的轄地級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陽江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並且山海兼有,風光秀麗。

因爲南海I號在陽江海域被發現,並且按照考古界對文物的劃分方法,南海一號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加之沉船是木質,內含瓷器,打撈對於文物極有可能造成破壞。所以在陽江興建一座博物館,可以更全面地採集南海I號沉船所包含的各類歷史信息,也能實現對“南海一號”文物的可持續管理和保護。這就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7年12月28日,運用沉箱進行南海I號整體打撈,安置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9年12月24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式向公衆開放。

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尤爲特別,立面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整體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鷗。內部分爲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中間最大的橢圓體就是爲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園——“水晶宮”。

在博物館內走走,你可以看到對古港口實景的模擬,各式穿着的人們、擠擠挨挨的箱子,營造出了一種商貿繁榮、商賈雲集的碼頭場景,令人彷彿身臨其境。

各式古船的模型展出,通過這些模型,人們可以清楚直觀地瞭解中國古代船隻結構以及造船技術,中間的就是南海I號的模型。

還有初期挖掘現場的照片,這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因爲南海I號的研發、打撈過程充滿了無數技術難點,凝聚了無數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也創造了大量的中國水下考古的“第一”,值得被人們永遠記住。

到2019年8月6日,南海I號遺址已清理了2/3,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堪稱中國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瓷器爲大宗。後續發掘或會持續兩三年甚至更久,估計還有2萬件左右,淤泥清理出了2千多噸。

現在博物館內水晶宮的發掘現場,真的太震撼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都打撈上來了,爲什麼還要被放在水晶宮裏,甚至還要用海水來養?這是因爲考古有一種說法: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只半年。

之前古船長期沉浸在海水裏,已經有了適應的環境,當被打撈出水後,如果馬上清理、發掘,船體及其上的文物會因環境的突然變化而被破壞。所以南海Ⅰ號進入水晶宮後,仍會被“浸泡”在海水中進行保養,而海水溫度、微生物生長情況等都要與之前的海洋環境相同。

從沉船上挖出的淤泥,還需要用吊機吊走。

在頂層展廳,因爲有吊機吊淤泥的口,所以參觀時能聞到一股非常強烈的腐敗氣味,讓人暈眩。考古人員每天長時間在水晶宮內工作,即使戴着口罩都避不開,他們是爲了崇高的考古事業而奉獻,一點都不覺得辛苦,真的很感人。

看着面前的場景,你會不由得感慨,在龐然大物面前,人類的力量顯得無比渺小,但科技與技術,以及人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卻持續不斷在推進我們繼續向前。

當然博物館內最好看的,還是打撈出的各種文物,大部分是瓷器,還有金器、銀器、銅器、漆器、玉器等。

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

作爲宋代沉船,南海I號現已出水數千件完整瓷器,彙集了德化窯、磁竈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爲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看這對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器身內外滿施綠釉,顏色十分飽滿。你真的不敢相信,這是800年前的工藝。

這一對酒壺,器型優美、胎質細膩,充滿了異域風情。出現這些瓷器的可能原因是,這艘船是到東南亞的商船,所以有一些迎合東南亞口味的瓷器,,但目前尚未完全確認。

這一隻碗造型像一朵盛開的菊花,每一片花瓣都活靈活現。

這應該是盛酒的器具,看上去略顯粗糙,但顏色卻十分濃郁。

這一隻雖然瓷器已經碎了,但底部的文字還清晰可見。

金器是南海I號上目前最惹眼、最氣派的一類文物。

南海I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項鍊、金戒指等黃金首飾,即使泡在海水中幾百年依然閃閃發亮。

這些金器統一的特點是粗大,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飾品的人體格粗壯,身材高大。

另外還有薄薄的金葉子,算是一種貨幣,在燈光照射下熠熠生輝。

船上還發現了試金石,那時候的人們,只要用黃金在試金石上畫一條紋,然後用硝酸滴在上面,如果黃金雜質比較多的話,就會起泡,如此就能看出黃金的成色,非常智慧。

除了金器,還有其他金屬製品,比如這隻錫盤,造型十分古樸。這些物件,正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見證,也是宋朝藝術與技術巔峯的象徵。

古代的船上還有一些奇特的裝置,比如這是測風力和風向的“五兩”。

爲什麼叫“五兩”?就是用五兩重的雞毛,製成綄掛到旗上,即使一點點風,綄都會動,很是靈敏。

再比如這是碇石,是木質帆船停泊固定船體的代表船具。

南海I號在海底經歷800年,保存相對完好,這是一個奇蹟。

即使到了今天,南海I號還有很多謎團亟待揭開。船主是誰?船是怎麼沉的?是風浪肆虐還是船隻超載,亦或是觸礁?

但南海I號以及發掘出的文物,印證了我們這個民族對整個世界文明的影響。那個時代的人們,將瓷器、金器、甚至於文化帶向了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就算他們消失在了半路上,也已經非常了不起。

就憑這,足以讓我們去知曉、去了解南海I號。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