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實習記者 王宏)訊,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因被“中間商賺差價”推向了政策的反面。

近日,某集團下普惠公司通過捆綁同集團產險,以保險+服務費+銀行貸款模式,推高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在不久前被監管部門點名批評。

業內人士指出,助貸險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的事例並不鮮見,還曾有多家險企因爲消費信貸市場風險暴露而陷入鉅額虧損。但對於保險企業而言,我國消費信貸市場的真實需求還未被充分滿足,應在更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把握市場需求。

助貸險再被點名

上訴普惠公司在2019年的一筆普惠貸款,因爲綜合融資成本過高,且捆綁銷售同集團產險公司產品,在近期引發了監管的點名批評。

根據國務院督查廳的暗訪,該普惠公司在與某銀行合作借款保證險開展普惠型貸款業務時,強制捆綁銷售同集團產險,沒有提供其他增信方式或者其他保險公司產品供客戶選擇,推高了用戶的綜合融資成本。

據悉,某客戶2019年5月申請了三年期的382萬元貸款,上述銀行預計收取利息46.4萬元,上述產險預計收取保費16.34萬元,而上述普惠公司預計收取4538元擔保費和81.14萬元服務費,年化綜合融資成本高達22.16%,其中上述普惠公司收取的費用佔綜合融資成本的56.53%。

這種通過個人貸款保證險和小微企業貸款保證險,幫助個人及小微企業客戶從合作銀行獲取無抵押貸款的業務模式,最早由上述產險公司於2005年創立。以“保證保險+銀行貸款”的模式爲基礎,上述普惠公司迎來了迅速發展,併成爲國內最大的小額信貸服務商。

隨着網絡貸款以及消費金融的大爆發,上述集團的保證險收入規模和利潤迎來了迅速增長,到2015年利潤達到31.98億元,超過了車險成爲最盈利的險種。

但這種捆綁保險產品以及服務費的模式,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也推高了中小微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

在今年5月18日,銀保監會聯合六部門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收費 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的通知》,明確要求規範信貸融資各環節收費與管理,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信貸環節取消部分收費項目和不合理條件,例如,不得在信貸審批時,強制企業購買保險、理財、基金或其他資產管理產品等。

曾拖累險企賠付

隨着過去幾年消費信貸市場風險的暴露,沉重的賠付開始拖累入場的玩家。

其中人保財險的保證險業務水平曾在2017年到2019年間實現了持續翻倍增長,但到2019年急轉直下,大幅虧損28.84億元,綜合成本率飆升至121.7%,拖累了人保財險的整體利潤水平。

此外,曾與P2P平臺合作進行助貸業務的長安責任險,也未能在P2P行業暴雷潮中倖免,在2018年淨虧損達到18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跌至-162.65%。而陽光信保2019年的保證險業務虧損也達到4.46億元,賠付支出高達4.2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上述產險僅向集團內部專業公司引流,並進行內部的交叉驗證和多維風險審覈,因此才能在2019年的踩雷潮中倖免於難。但該產險公司承保利潤大幅下降,2019年該產險公司的保證險業務賠付支出183.07億元,同比上升32.77%,承保利潤下滑29.61%。

由於助貸險推高了小微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並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暴露,銀保監會在今年5月專門出臺了《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規範險企的信保業務健康發展,並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助貸險仍被看好

雖然銀保監會上述監管辦法對融資性信保業務經營要求做出了明確規範,但融資性信保業務並未被禁止。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一些產險公司對於融資性信保業務仍處於積極的態度。人保財險副總裁沈東在今年10月份的三季度投資者會議中表示,目前並沒有計劃把整個產品線都關閉,融資性信保業務部分機構和業務仍然保持盈利,並表示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做融資性信保業務”。

此外,大地保險也表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科技賦能,助力小微企業高效融資。截至今年10月,大地保險爲企業提供了約1億保額的“車鏈保”產品。並通過由政府、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政銀保”模式,爲上海科技企業提供了3.6億元的風險保障。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陳文表示,我國消費貸市場的競爭還不夠充分,大量真實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滿足。因此,對於消費貸市場的增信市場並不存在系統性崩塌的可能。疫情期間,我國老百姓的消費實力受到削弱,更需要通過各種金融創新手段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消費基本盤。而對於保險機構而言,應當在更加深入地瞭解這個市場的基礎上把握市場機會。

陳文還認爲,持牌金融機構在開展次級消費貸服務中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應當被放大化。金融創新本身就是在提高對於風險的容忍度,以更加創新的手段防範和化解風險。未來的助貸市場發展的突破口不僅僅是對於長尾客羣的更下沉的服務,還在於對於幫助原來的優質客羣獲得更高額度的授信上。助貸市場的發展並不一定意味着風險的加劇,風險完全是可以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予以管控住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