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政部公佈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網上投票的第二天,迪馬股份董事長兼總裁羅韶穎沒有關心迪馬作爲入圍的“捐贈企業”到底得了多少票,而是一大早從重慶主城的迪馬總部坐車出發,前往300多公里以外的重慶深度貧困鎮——雲陽縣泥溪鎮。

作爲重慶第一家上市民營企業的女掌門人,公務繁忙的羅韶穎必須當天趕回公司總部,這意味着她來回路上就要十個小時。但她覺得自己一定要去現場看看,因爲迪馬泥溪兒童關愛中心當天正式投入使用,而這個項目讓她牽腸掛肚了好久。

當11月上旬在上海的辦公室向《新民週刊》提起迪馬的這一公益項目時,羅韶穎一改女強人的範兒,就像一個母親在談自己的一個“孩子”。事實上,羅韶穎在今年有了很多“公益寶寶”——從疫情爆發之後第一時間成立的“迪馬醫護關愛慈善信託”到迪馬公益基金會,從迪馬旗下地產版塊的東原集團物業人員去支援火神山醫院後勤保障到抗疫期間給業主上線的“東原健康小助手”,從遍地開花的康養項目到把文娛元素注入公益事業——羅韶穎在2020年分出更多精力放在公益上,這也讓她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如果只是捐錢捐物,這樣很省力。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的團隊很關注每個項目如何做得更暖心、更有價值。”羅韶穎對《新民週刊》表示,她希望融合迪馬的優勢,助力公益項目在四兩撥千斤的同時更有持續性。

48小時成立全國首支抗疫慈善信託

2020春節前,羅韶穎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早點睡!

自從2018年8月接下迪馬股份董事長的重任以來,這個在子公司東原已經幹了14年的重慶妹子留給自己的休息時間很有限。羅媽媽退休前是一名醫生,看到女兒經常凌晨兩點之後才睡覺,擔心這樣對身體不好,勸她要改改這個壞習慣。

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羅韶穎不得不繼續當夜貓子,有時甚至爲了全球掃貨而經常半夜工作。“一開始國內缺防疫物資,我當時把朋友圈所有可能有海外關係的人都問了一遍。有些人可能都快不記得我是誰了。”羅韶穎自嘲那個時候有些“病急亂投醫”的感覺。

因爲有些在海外的物資可能沒有相關證照,或者零散買回來的防疫物資進口會有麻煩,羅韶穎臨時拉的抗疫工作羣的小夥伴拿不準的時候會請示她——這批防護服不確定是否符合國內醫療規範要不要買,那批通關也許有問題的口罩是否要拿?“小組的同事們都沒經歷過這種情況,他們實在拿不準的時候就找我。在當時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決策晚了,可能這批貨就沒了。”再加上迪馬各條業務線上日益加劇的戰疫工作,明明是在春節放假,羅韶穎卻像打了雞血,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睡得很少也不覺得累。

1月28日大年初四,迪馬團隊緊急籌措的首批醫療物資在迪馬工業協同下快速押運抵達武漢,包括4160升消殺物資和1.75萬箱衛生防護物資。也是在這天晚上,迪馬股份宣佈捐資1000萬元,成立“迪馬醫護關愛慈善信託”,用於202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其他未來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一線醫護人員。

捐錢捐物的抗疫舉動,是企業的常規動作。但是落地全國首支抗疫醫護關愛慈善信託,這就有些卓爾不羣了。

對於學金融出身的羅韶穎坦言,自己去年就考慮用信託的方式來做慈善,而目標人羣就是醫護人員。“我媽媽以前是醫生,作爲醫生的小孩,我知道他們有多辛苦、奉獻有多大,包括家屬要陪伴他們一起承受的風險。但我之前一直太忙了,沒有落地這個項目。”

今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被砍事件給了羅韶穎很大的觸動。3天后,武漢宣佈封城,全國醫護人員陸續馳援。在家看新聞乾着急的羅韶穎覺得不能再等了,她需要立刻爲這些逆行天使們提供支持。

“我們是在大年初三提出投入1000萬元成立醫護慈善信託,就得到大家積極響應。而且,要點贊重慶民政部門、銀保監局、中國信託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等部門,也要點讚我們的員工,讓迪馬醫護關愛慈善信託成爲全國首個最快落地備案的醫護慈善信託。”羅韶穎自豪地表示,信託專爲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長期專項援助,並將長期關注未來公共衛生事件中受到傷害的醫護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該信託最終在1月30日獲批備案成功,從籌備到備案獲批僅48小時,刷新了慈善信託備案落地紀錄。據悉,利用信託的方式,可以減少複雜的程序,讓醫護人員的家屬能夠直接受益。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慈善信託已經在發揮作用,目前受益的主要是武漢和重慶兩個地方醫院的部分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未來,受益者的範圍還會不斷擴大。

支援火神山,給業主送火鍋上門

隨着各種防疫物資的陸續到位,以及“迪馬醫護關愛慈善信託”逐漸發揮作用,羅韶穎覺得迪馬其實還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在羅韶穎出任董事長以來,迪馬股份做出戰略調整,形成迪馬工業,東原集團和迪馬產發“三駕馬車”的格局。因此,此次抗疫期間,迪馬股份三大板塊也各自有了用武之地——在股份業務中最悠久的迪馬工業,以建造特種車起家,在此次抗疫期間推出4G基站車、無人機應急空中通訊平臺等,第一時間投入到廣東、上海等地的疫情防控監測工作。而迪馬工業改裝的負壓救護車,由重慶市慈善總會交付給湖北孝感市中心醫院和漢川市人民醫院,在一線救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國復工復產後,迪馬工業也是優先生產用於防疫一線的消殺車和救護車。

值得一提的是,迪馬還承接重慶市公共衛生應急特種車輛開發的工作,跟重慶醫學院、重醫大合作。其中,負壓方艙是摺疊式的,能做到三級擴展,拉開以後面積能達到100多平方米,配齊基本設施設備的話,它就是能處理公共衛生應急事件的一個迷你醫院。

2004年成立的東原集團則主要以服務見長。

1月25日,東原物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爲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後勤保障工作,下屬18名員工主動自願報名參與火神山醫院援建志願者工作。這批人在迪馬內部被稱爲“十八勇士”。

除了支援火神山,東原物業更主要是服務好疫情期間的業主。據統計,除了武漢以外,東原物業在全國近3000萬平方米的管理區域內,沒有一位業主確認感染,這離不開東原7x24不放鬆的抗疫工作。

1月26日,東原商業宣佈,考慮到疫情的影響,即時啓動“共度”行動,對旗下商戶租金減半,甘苦與共、共度時艱。

在嚴格抗疫和幫扶商戶的同時,如何做到人性化,是一道加分題。對此,東原交了高分答卷。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重慶人都愛喫火鍋,疫情期間很多火鍋店不開門,或者業主減少出門機會。東原物業乾脆聯繫小區周邊的火鍋店,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主動請他們送火鍋到業主家,既照顧了火鍋小店的生意,也讓業主可以足不出戶也能嚐到地道火鍋。羅韶穎坦言,“火鍋送上門其實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尤其對於小店來說,他們不是連鎖店,不是中央廚房配送,而是各家有各家的食材和調料。幸好,我們的物業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讓半封閉的小區在疫情期間飄出火鍋香。”

東原的精心服務,也換回了業主的真心。當小區採取半封閉管理時,東原物業人手三班倒,工作強度可想而知。這個時候,東原物業之前擅長的社羣管理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東原一向鼓勵社區自治,業主也很配合物業工作。

羅韶穎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武漢有個東原物業管理的小區,有個業主是老師。疫情期間,他就主動承擔了兩棟樓的送菜工作。每天送菜,一來二往,他就認識了兩棟樓的所有住客,還發掘了志同道合的“球友”,等待武漢解封之後一起相約打球。這次疫情,反而拉近了小區內業主的距離。

宅在家裏的東原業主們,也想方設法通排解心中的苦悶。2月18日,56名武漢東原啓城小區業主自發組織了一場“不見面演唱會”。原來,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黨支部書記的歐陽勇徵,在抗疫之餘連夜譜曲、填詞,創作了歌曲《你的身邊一直有我》,將來自一線醫護工作者的真實情感融入其中,在東原社羣發佈後引起不小反響。許多業主紛紛表示,不如大家一起“雲合唱”吧。

從零起步,因爲音樂的機遇,合唱團的56名成員於兩天內在一衆東原業主中招募集結產生。他們大都沒有專業的演出經歷,也沒有超凡的演唱天賦,他們就是平時在小區裏看到的那些熟悉的陌生面孔,在社區超市裏一起討價還價的大叔大媽,曾經在車庫和電梯間打過招呼的平凡鄰居。

事實上,線上合唱團的創立,不過是東原社羣力量的冰山一角。在東原無數個社羣中,每個人都在散發着自己的光熱。由東原團隊發起的系列社羣活動“東遊記”,聯合KOL業主每天輪番在直播裏共享生活技能,打破疫情的桎梏,爲無法外出的社區家人,謀求一絲歡樂與安定,讓“宅家”更快樂。

與此同時,東原旗下的社區聚合產品“原·聚場”也在抗疫期間發揮了撫慰心靈的特長——在線上組織開展了各種社羣活動,以防疫知識分享、防疫相關互動遊戲、線上心靈疏導等爲主,提高了社區居民的互動頻率。據悉,原·聚場社區“戰疫宅博士”抖音話題比賽歷時15天,收到1100多條短視頻,共計870多萬閱讀量,聚集百萬粉絲,在宅家時光中建立起傳播“愛”的通道。

而作爲迪馬最年輕的板塊——迪馬產發,也沒閒着。

在疫情最嚴重時期,迪馬產發康養事業部攜手東原物業和互聯網醫療平臺,緊急推出“東原健康小助手”,爲所有住宅、商場和辦公樓中的客戶提供健康檢測、食蔬配送、公益課堂等服務。

不斷升級的教育扶貧

當全國復工復產之後,羅韶穎又把公益重心放回了教育。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這是習總書記對教育扶貧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指導教育扶貧實踐的重要指針。

羅韶穎坦言,剛開始做教育扶貧時,她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捐款。“好多年前,我的一個同學集資在雲南貧困地區造了一所小學。我也捐了錢,就跟着這個同學去當地看了一下,孩子們臉上都有高原紅,雖然生活貧苦,但他們臉上總是掛着笑容。”這次雲南行,讓羅韶穎決心要爲這樣的孩子做點什麼。

2012年,迪馬股份發起了“薪火公益助學計劃”,是針對貧困鄉村青少年的精準扶貧慈善項目,延伸出“薪火·獎學金”“薪火·暖冬”等多個子項目,致力於將優質教育資源徑直向鄉村下沉,給鄉村青少年帶去光明和希望。

以公益助學計劃“薪火·暖冬”爲例,從2012年至今,已累計爲重慶市秀山縣、城口縣、奉節縣、巫溪縣等衆多貧困縣的上千名鄉村少年送去溫暖,支援數十所鄉村學校。

而今年10月16日正式揭幕的迪馬泥溪兒童關愛中心,則是在重慶市民政局的引導下,羅韶穎藉助東原的力量,改造當地學校空間的一次嘗試。

重慶雲陽縣泥溪鎮地處七曜山市級生態自然保護區,氣候四季分明,生態資源豐富,山地特徵顯著;但同時,由於這裏交通不便,其“三高(貧困發生率高、貧困人口占比高、貧困村佔比高)、一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三差(基礎設施差、生存環境差、主導產業帶動能力差)、三重(低保五保殘疾等貧困人口脫貧任務重,因病致貧人口脫貧任務重,貧困老人脫貧任務重)”的深度貧困特徵也很明顯。2017年8月,泥溪鎮被確定爲重慶“市級深度貧困鎮”。

鎮上的泥溪小學,始建於1918年。由於當地青年都外出務工了,人口萎縮,留守兒童現象很普遍。“我從重慶主城區坐車5個多小時纔到泥溪鎮。如果搭火車再轉車,也要4個多小時。當地人告訴我現在交通已經算方便很多了,以前可能要一整天。”羅韶穎覺得,這樣的地方要想脫貧摘帽不僅要改善交通條件,更要讓當地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條走出大山的“通路”。

因爲都是山路,以前小朋友走路上學可能要一兩個小時,現在大多選擇住宿。羅韶穎決定發揮原·聚場的社羣營造優勢,爲學校留出一個公共空間作爲全國首個創新型社區兒童之家——迪馬泥溪兒童關愛中心。

據悉,關愛中心遵循“動靜分區、科學佈局、一室多用、隨用隨調、築夢童真、回應需求”的理念,設計了動力書塔、文化梯步、多趣教室和多功能廳,賦予了更多有助於兒童學習成長的功能,能滿足當地居民親子陪伴、文化活動、興趣集會等多樣化需求。中心還有很多功能性設備,幫助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下一站,康養!

羅韶穎發現,泥溪當地很多小朋友的爺爺奶奶來接他們時,也喜歡在這個兒童關愛中心坐一會兒。這和迪馬股份針對“一老一小”民生重點和難點發揮在社區服務領域的優勢不謀而合。

如果說兒童是迪馬股份一支以來的重點關注人羣,那麼長者在迪馬股份下一階段工作中處於C位。

當中國許多城市步入老齡化階段時,羅韶穎自然而然也開始關注養老產業。5年前,她曾去日本等地考察養老產業。她發現,普通的養老院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中國老人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社區生活,養老院的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

“我是做了這一行,才知道中國的‘9073’養老格局——90%老年人依託社區居家養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區養老,3%老年人機構養老。”羅韶穎2018年出任迪馬股份董事長後決定,讓迪馬涉足康養板塊。

如今,這一屬於迪馬產發的康養板塊,業務已經頗有成效——近兩年,康養項目佈局在西南和華東已落子重慶、成都和上海三座城市。同時,迪馬在成都和重慶收購了兩家養老機構,目前在川渝的牀位數排到了前三。

其中,成都自持的部分是純市場化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將存量物業改造成老年公寓,針對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家庭人羣。

重慶則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有市場化,也有政府扶持和補貼。重慶的業務模式實際上是輕資產運營,在兩地政府力推成渝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期待社區養老這方面的打通能夠提速。在

不久的將來,羅韶穎還計劃辦一個護理學校,培養專門服務老人的專業護理人員。“康養是朝陽產業,未來對於相關找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我希望迪馬能夠爲康養事業輸出相關人才。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在‘適老社區’的建設上下功夫,致力於相關的開發和運營。”

脫貧攻堅之年的迪馬擔當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小康之年。作爲民族工業代表,迪馬股份一直致力於發揮專業所長和資源優勢,服務地方扶貧工作,爲人之不能爲,基礎設施扶貧捐贈額已達約兩億元。

例如,迪馬股份向中國農業銀行四川分行交付了一批移動金融服務車,協助四川農行在偏遠地區做好改善民生和金融扶貧工作。與此同時,迪馬股份還爲南疆三地州貧困村民及經銷方找到可持續的脫貧模式。

今年9 月21日,適逢第27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由迪馬股份作爲資金提供方,與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的“五礦信託-三江源忘不了慈善信託”(簡稱“忘不了慈善信託”)成立。“忘不了慈善信託”全部信託財產將用於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工作,具體包括公益宣傳片製作、健康管理項目宣傳、預防及治療科研項目等。

羅韶穎表示,這支慈善信託,將充分發動多方資源,持續不斷增進阿爾茨海默病的資源投入,資助相關科普知識宣講、預防及治療藥物研發、記憶檢查等項目,鼓勵家庭、科研機構及醫療院所等爲更多患者提供科學的防治服務,增加及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服務供給。

如何爲弱勢羣體創造價值,一直是羅韶穎及其團隊思考的問題。公益不能只定義爲捐錢捐物,更多的還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積極探索和創新,解決社會的痛點,創造更多的價值。

如今,迪馬股份被推薦參評“中華慈善獎”,這是由國家民政部頒發的最高規格慈善獎項。羅韶穎及其團隊並不滿足於目前取得的成就,希望能在點燃社區力量的同時,讓迪馬在公益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風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