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28日電 題:探訪特殊教育學校舞蹈老師:用藝術爲特殊孩子開啓一扇窗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上午的陽光穿透玻璃灑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一個舞蹈排練室,一節無聲的舞蹈課正在進行中。學習舞蹈的是一羣聾啞學生,老師李燕的兩隻手,一邊打着節拍,一邊指導學生們的動作,在身前不停擺動。

圖爲李燕和聾啞學生共舞。 烏婭娜 攝

排練間隙,李燕向記者講述了她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任教的經歷和感受。

11年前,熱愛舞蹈的李燕從專業舞蹈院校畢業後,成爲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老師。“舞蹈是特殊教育學校美育教育的其中一門課,因爲聾啞孩子聽不到聲音,所以我們將音樂轉化爲形體,以此來補缺他們的智力,也給他們多一個發展的選擇。”李燕告訴記者。

圖爲李燕用手語指導學生舞蹈動作。 烏婭娜 攝

剛開始從事特殊教育時,李燕經歷了一段過渡期,那段時間令她很“難受”。李燕說:“一開始看到這些有身體殘疾的孩子,我特別心疼他們,在上課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和他們交流,心理負擔特別重。所以從手語開始學起,只有打通了和孩子們的溝通渠道,我們才能產生交流和反饋。”

圖爲聾啞學生們演出合影。受訪者供圖

和有經驗的老師學,也和學生們學,經過幾個月的練習,李燕能夠運用手語和孩子們進行日常的交流,也漸漸和他們成爲了朋友。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需要舞者將動作、情緒、表情與音樂完美融合,用肢體語言詮釋作品的內涵。然而這對於聾啞學生來說,是難上加難。

“對孩子們節奏感的訓練,就靠我們之間的磨合,通過一次次的練習,當我給出一個節奏時,在他們的心裏會跟着節奏數拍子,這樣當他們完成背對我的舞蹈動作時,也能夠不看我的手勢而跟着節奏做出正確的動作。”李燕說道。

相較可以通過反覆練習而磨合成的節奏感,聾啞孩子們在舞蹈中的情緒表達在李燕看來是最困難的。

“我們的語言是很豐富的,能夠表達不同的情境,比如旭日當空、陽光普照、驕陽似火這些意思是不一樣的,但在手語裏,只有一個‘亮’的意思,所以在跳每一個舞蹈之前,我都會提前告訴他們這個舞蹈表達的是什麼情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儘可能讓他們理解其中的情緒,讓他們去想象和舞蹈其中相同的情愫,再通過我的表情提示完成肢體表現。”在孩子們跳每一支舞的時候,舞臺的角落裏,背對觀衆的李燕和孩子們在舞蹈中一起悲傷、一同歡樂。

談及舞蹈帶給這些特殊孩子們的改變,李燕欣慰地說:“孩子們的性格更加開朗了,因爲他們感覺自己有了一項技能,也更自信了。聾啞孩子的專注力很高,也很敏感,當他們在跳舞時,看到觀衆對他們的讚賞和肯定,他們是完全能夠接收到的,他們的眼神會變得閃亮起來。”

2017年,李燕接到參加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的任務,通過一個月的集中訓練,李燕和孩子們的節目獲得了“評委特別獎”。“當時參加演出的孩子們都是舞蹈零基礎的,我們當時和很多專業的團體共同參加比賽,差距很大,但是評委看到了我們的孩子最質樸的表現,所以最終給了我們一個沉甸甸的特別獎,這對我和孩子們來說,都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李燕說道,從那之後,她除了給低年級的小朋友們開設舞蹈啓蒙課程外,還增加了專業舞蹈班,給適齡特殊學生額外補課,幾年來,已經有3位學生考入專業舞蹈大學。

“培養特殊孩子的藝術性,是特殊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渠道,聾啞孩子可以學舞蹈,盲生還可以學樂器和聲樂,除此之外,我們學校還開設了烹飪、美髮、美甲等一些特色課程,我們希望以此來開啓這些特殊孩子的一扇窗,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將來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李燕也坦言,目前特殊教育學校的專業老師還很缺乏,而這些特殊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會產生明顯的落差情緒,這還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心理疏導。

作爲從事特殊教育的李燕,她也呼籲社會給予特殊孩子們更多的情感共鳴,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你和正常的孩子一樣”。

“我上課的時候非常嚴厲,舞蹈講究的是藝術性,我不會因爲他們聽不見了,就對藝術要求打折扣,他們可以做得很好。”李燕笑着說道。(完)

【編輯:郭夢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