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宋,我們腦海裏會瞬間閃過無數可以概括這段歷史的文字——經濟文化極度繁榮而又被詬病爲“積貧積弱”、遼金西夏實力強勁以至邊境戰事相對頻繁、重文輕武軍力孱弱卻樂於依靠歲幣(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換取和平。當然,寥寥數語遠不能將這段歷史描述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北宋的歷史。

北宋是一個上承五代十國,下接南宋的“大統一”王朝,這裏的“大統一”之所以要加上引號,是因爲北宋雖然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但當時的遼國佔據了北方以及北京天津一帶(幽雲十六州)地區,西夏佔據了西北的寧夏、甘肅一帶,大理國佔據了南方的雲南、貴州一帶,吐蕃諸部則佔據着今西藏、青海一帶,所以並沒有做到實質上的大統一。

自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跡於宋州)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到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汴京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爲止,北宋在享國167年的歷史裏,一共出現了9位皇帝。另外,由於這段時期宋朝的疆域相對於後來的“南宋”位置靠北,所以歷史上一般稱之爲“北宋”。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五代時期最後一個朝代)建立宋朝後,先後率軍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十國”割據政權,然後他又利用“杯酒釋兵權”、改革軍制和官職等方式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內勸課農桑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使宋朝在“五代十國”大亂世之後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繁榮的局面,歷史上稱之爲“建隆之治”。

公元976年,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離奇去世,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爲宋太宗。宋太宗在位第二年便親征太原滅亡了北漢,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可惜後來他兩次攻遼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時均遭遇失敗,從此宋朝對遼國的態度由進攻轉爲防守。

公元997年,趙光義去世,傳位給第三子趙恆,是爲宋真宗。宋真宗時期最著名的歷史事件莫過於“澶淵之盟”了,當時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攻宋,宋真宗則在寇準等人的極力勸說之下決定親征。 本來宋軍形勢一片大好,但懦弱的宋真宗最終還是選擇和遼國在澶淵(今河南濮陽)定盟罷兵,約定雙方結爲兄弟之國,兩國之間開通互市,宋朝則需要每年送給遼國一定數額的歲幣作爲補償。

此後,宋遼之間出現了難得的百年和平,宋真宗也利用這個機會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北宋的各項實力迅速上升,歷史上稱之爲“鹹平之治”。可惜宋真宗在位後期沉溺於封禪,幾乎將所有國家積蓄揮霍殆盡,以至於其晚年北宋朝廷一度出現了“內之蓄藏,稍已空盡”的局面,所以他也被後人稱爲“神棍皇帝”。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太子趙禎繼位,是爲宋仁宗。宋仁宗在位時期,割據西北的党項首領李元昊反宋建立“西夏”,在經過了多次兩敗俱傷的戰爭後,兩國之間終於訂立合約,西夏表示向宋稱臣,雙方開通互市,另外宋朝也需要每年送給西夏一定數額的歲幣以作補償,歷史上稱之爲“慶曆和議”。

說起每年送給遼國和西夏的歲幣,其實北宋後來從他們手中賺回來的,遠不止這個數,所以北宋僅用較小的代價便換取了數十年和平的時間,也給自己贏得了發展空間。據統計,宋仁宗間朝廷一年的收入,直到八百多年以後的晚清時期纔算勉強追上。即便如此,北宋後來還是被詬病爲“積貧積弱”,其主要原因還是朝廷開支太大,三冗(即冗員、冗兵、冗費)現象極爲嚴重,所以改革變法成了朝廷上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宋仁宗是歷史上有名的仁義之君,特別知人善任,從而使得像包拯這樣的鐵面諫臣有了大展宏圖的機會。另外,他還一度重用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名臣進行改革意圖建功立業,歷史上稱之爲“慶曆新政”。可惜改革最終因爲受到頑固派阻撓而失敗,參與改革的大臣們也相繼被貶,范仲淹在這段時期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則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改革雖然失敗,但其歷史地位卻並不低,因爲他們的嘗試給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很好的範本。其中還有一點特別值得稱道,那就是公元1057年,在歐陽修作爲主考官的一次科舉考試中,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人才大爆炸——進士科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呂惠卿、曾布、章惇(dūn)等數十位後世名臣。

公元1063年,宋仁宗病逝,由於三個兒子早夭,他選擇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養子(堂侄)趙曙,是爲宋英宗。宋英宗是個病秧子,他在位四年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命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另外這段時期還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濮議”事件——正常情況下他應該稱宋仁宗爲“皇考”,但他卻順利將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趙允讓)稱爲“皇考”,成功爲親爹爭得了名分,這有點類似於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儀”事件。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其子趙頊繼位,是爲宋神宗。宋神宗爲了改變宋朝一直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上位伊始便重用王安石等人進行變法,而且一改之前聯合青唐吐蕃對付西夏的國策,直接攻佔了吐蕃青唐地區(面積大約30萬平方公里,縱橫2000多里,後被司馬光放棄),意圖進一步對付西夏。可惜的是,宋神宗在接下來兩次與西夏的交鋒均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變法也受到了司馬光等守舊派大臣們的極力阻擾,使得王安石兩度罷相,變法措施也隨着宋神宗的去世而被逐步廢除。

公元1085年,因爲變法的阻力太大和對西夏的用兵失敗,使得年僅38歲的宋神宗在憂鬱中去世,其十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爲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滔滔出來臨朝稱制。高太后本身就不支持變法,於是起用司馬光等人將新法徹底廢除——但凡變法的就是錯誤的不對的。司馬光這種全盤否定變法的態度,連同爲守舊派大臣的蘇軾都一度看不下去,難免會仗義執言兩句,所以歷史上的蘇軾可謂兩面不討好——新黨上來他被貶,舊黨上臺他也被貶。

有意思的是,高太后執政時,那些守舊派大臣們紛紛被受到重用,他們唯高太后馬首是瞻的“嘴臉”也引得小小的宋哲宗甚爲不滿。等高太后一去世,親政的宋哲宗便又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打壓舊黨,並恢復了部分王安石變法成果,使國勢稍有起色。

可惜的是,宋哲宗只親政六年便病逝了,時年僅25歲。由於宋哲宗唯一的兒子夭折,向太后力排衆議擁立端王趙佶爲新皇帝,是爲宋徽宗。宋徽宗表面上支持改革,但他重用的蔡京、童貫等“六賊”卻打着改革的旗號肆意妄爲,巧取豪奪,將利國利民的變法變成了爲個人謀取利益的方法,弄得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從而爆發了《水滸傳》中提到的宋江、方臘等人的起義。

這些起義雖然後來被成功鎮壓,但宋徽宗這位藝術家皇帝還是成功將北宋帶跑偏——本來軍事實力就不行的北宋看到東北的金國日益強大,於是決定撕毀當年和遼國的“澶淵之盟”,與金國訂立“海上之盟”——採取“聯金抗遼”的政策,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金國大軍順利擊敗了遼國,而北宋卻連遼國敗退下來的殘兵敗將都收拾不了。

遼國滅亡後,金國看到北宋軍事實力如此孱弱,便毅然發動滅宋戰爭。金國兩路大軍兵臨宋朝首都汴京時,不想當亡國之君,一心想要逃命的宋徽宗在匆忙之中將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趙桓,是爲宋欽宗。宋欽宗雖然利用李綱等人暫時擋住了金軍的第一次南征,但幾個月後,再次南下的金軍一舉攻破汴京——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歷史上稱之爲“靖康之難”,北宋由此宣告滅亡。

總的來說,北宋是一個經濟文化極度繁榮的時代,這和其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是分不開的,畢竟北宋之前的唐末以及五代十國亂世都是因爲武將節度使們掌握了軍權所造成的,所以北宋的武將地位被壓制得特別厲害。與之相對的,便是文人掌權,以至於歷史上一直存在“北宋出名相”的說法。

自宋仁宗時期開始,北宋的文官集團大概可以分爲改革派和守舊派,改革派有歐陽修、富弼、范仲淹、王安石、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保守派則有司馬光、蘇軾、蘇轍、文彥博、程顥等人,這兩派大臣的對立,也形成了北宋歷史上著名的黨爭。得益於北宋善待文人,所以這兩派黨爭即便再激烈,一般也都不會有性命之虞,最多隻是官職被貶——不過地點越貶越往南,從湖北湖南再到廣東海南,相當於古代的流放。

從宋仁宗利用范仲淹嘗試改革失敗,到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變法,再到高太后重用司馬光徹底廢除變法,又到宋哲宗重用改革派重新變法,最後到宋徽宗手下的“六賊”奸臣打着變法的名義瞎折騰,北宋王朝的改革自救可謂三起三落,最終卻還是將自己一步步送進了墳墓。

有意思的是,北宋的黨爭也意外促成了文化上的繁榮,那些曾經被重用然後又迅速被貶的宋朝文官們(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在政治上不能得意時,紛紛寄情於文史創作,從而造就了北宋的文化巔峯。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描述出了經濟極度繁榮的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景象,這也讓很多歷史愛好者對北宋人們的生活充滿憧憬,難怪有人曾做過調查——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回到歷史上的某個朝代,選擇人數最多的,便是文化繁榮經濟富庶的北宋。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宋史》、《遼史》、《金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