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在上海的首店火爆開業,叫好者有之,不看好的也並非少數。爭來爭去,你會發現其實背後是零售的兩大路線之爭:推崇Costco的可稱爲“性價比”黨,比如小米、名創優品,創始人都公開表示受Costco啓發,以Costco爲偶像。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親自下場,以粉絲心態寫下的《致敬Costco》輕鬆收穫10W+,證明這一路線有廣泛的羣衆基礎。

不看好Costco的有很多具體的分析,比如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電商、快遞的便捷,並不適應這樣每週一次的開車採購方式,現在的熱潮不過是新鮮勁,難以持續……但仔細觀察說這些話的人,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是零售圈的另一股勢力——場景體驗至上的“新零售”黨。熱門新聞都講究反轉,果然,前段時間Costco排隊退卡的新聞就上了頭條。有人覺得這是打臉Costco,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開業期間,那些哄搶特價茅臺的人中,顯然有相當部分是靠轉賣獲利的黃牛,他們破壞賣場秩序,嚴重影響正常顧客購物體驗,應該熱烈歡迎他們退卡。

不再人聲鼎沸,不再需要三小時排隊入場的Costco才能真正迎來它的目標客戶——中產家庭。對此,我們會員羣友的評論更經典:可以把黃牛瘋搶的事件當成一次“快閃”。其實無論是“性價比”,還是“新零售”,本質都是對傳統零售的差異化競爭。有傳統大賣場作對比,Costco的精選SKU、極致價格纔有意義,所謂新零售的場景式陳列、更好的購物體驗才能被感知。

這兩條路線之間的爭議,是零售人普遍面臨且十分緊迫的問題:到底怎樣才能讓流失的顧客重回門店?先看看“性價比”和“新零售”各自給出了什麼樣的解決方案。Costco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用有競爭力的商品,把人吸引過來,成爲付費會員。會員越多,單品銷量越大,使得上游採購的談判能力越強,繼而可以進一步壓低價格,形成良性循環。這個模式看上去不復雜,卻幾乎無法複製。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