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4时30分

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

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

送入预定轨道

开启我国首次

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嫦娥五号”发射举世瞩目

很多人惊叹于火箭升空的震撼瞬间

在现场忙碌的航天一线人员

也值得关注

在现场,他们是这样的

↓↓↓

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过程中每个关键步骤成功结束,现场都会响起热烈掌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

测控站工作人员

网友:青年人的榜样

31岁的湖州姑娘,也在现场

充当无数人的“望远镜”

—— ——

沈菊鸿,通信工程师,她的工作不为人知,但大多人都看到过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成果——比如,“嫦娥五号”探月的全过程动画模型。

沈菊鸿所在的工作小组扮演着人类的“望远镜”,当“嫦娥五号”升入云层,肉眼难以探寻,他们依靠实时数据支撑和三维可视化软件模拟,为指挥控制大厅的决策提供形象依据,也让更多人得以看见“嫦娥五号”的一举一动。

“让人们看不到的那些背后的一切,变成能看得懂的形象动画。”在她看来,既然是充当无数人的“望远镜”,这份工作尤其需要精确。“我在一份普通的岗位上,但它容不得一点闪失。”

从点火,到升空、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直到入轨,“嫦娥五号”奔月的每个瞬间都清晰又形象地呈现在大屏幕中。

2000多秒后,当“嫦娥五号”顺利入轨,实时模拟动画也同步精确呈现,沈菊鸿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和丈夫分隔异地长达5年

————

身为湖州人,沈菊鸿已在文昌工作了五年。离家2000公里,和丈夫分隔异地,她也常常想家,但这份亲身参与国之大事的工作,仍让她骄傲并激动。

对于第一次参与并见证飞行任务时的兴奋心情,沈菊鸿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2016年,为了“长征7号”的首飞,沈菊鸿经常加班,通宵编程、建模。“不像现在软件稳定,当时,整个平台软件模型都要搭建。总是一天到晚在找哪里出了问题,刚解决一个问题,又有新的问题出现要改。”沈菊鸿说。

2016年6月,“长征7号”首飞成功,沈菊鸿连同整个机房的所有人都激动地跑去大厅合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上。”

他们是普通的航天人

也是“嫦娥五号”任务的幕后英雄

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

筑造了中国探月梦

向你们致敬

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央广军事、浙江新闻、钱江晚报·小时新闻、中国青年报、网友评论等

材料来源/浙里湖州

图片/浙里湖州

编辑/王玉冰

超级重要的通知

请为我点亮小星星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