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84年剛開年的時節,霜雪還未完全化盡,北京的天氣依舊是有些乾冷,可寒冷從不能覆蓋感情的溫熱,在這年初還稍顯蕭瑟的時候,一場簡單的婚宴悄然進行着,沒有花團錦簇燈火闌珊,只有一桌親友作爲客人,只有兩個歷經坎坷人生後相遇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溫馨而質樸。

這場婚禮的新郎叫王景清,這一年已有57歲,年近花甲,他迎娶的是比自己小13歲的新娘李訥。

兩個人都與毛主席有過很深的淵源,一個是主席得力的警衛員,一個是主席疼愛的小女兒,兩人都已不再青春年少,但人生的滄桑卻給了他們不一樣的深刻氣質,兩人都曾經歷過一段並不完美的婚姻,都曾有着並不平凡的前半生的過往。

然而歷盡千帆後,或許是命運使然,讓他們遇見了彼此,從此攜手共度,在之後的幾十年裏,他們相濡以沫,他們互敬互愛,他們樸素低調相互扶持着在煙火氣的生活中尋得了心靈的安穩歸處。

毛頭小子投身革命鬥爭,一路歷練成爲主席衛士

王景清出生於1927年,那正是國家動盪,時局不穩,百姓多艱的時候,在那個年代出生本就說不上多幸運,更何況還是出生於一戶非常貧寒的人家。

但苦難的的生活無法打倒真正的勇士,天生的熱血和堅韌反而因外界的紛擾而激發,抱着挽救祖國於危急存亡之秋的信念,在年僅13歲之時,王景清就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革命鬥爭中,勇敢果決,流血流汗不流淚的軍旅生涯自此拉開了序幕。

小小男孩子的身體裏卻存着大男人頂天立地的心性,從幫忙救助護理傷員的小戰士做起,從未畏懼從未退縮,一心守護着國家和人民,在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裏,王景清奉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在開創新中國新時代的萬萬人中,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員。

踏實,認真,勤勉,敏捷,樸素,果敢,或許不善言辭但王景清用行動勾勒出了最堅毅的身姿,這是萬千革命戰士的縮影,也是王景清人生的底色。

也正是因爲這些優秀品質的支撐,讓王景清在解放後被選拔成爲了中央警衛師的一員,以守護國家領導人的安全爲使命,堅定而忠誠。

起先,王景清曾任劉少奇同志的隨身警衛員,後又擔任毛主席的警衛員,這種工作性質完全稱得上是身負重任,絕對容不得一絲馬虎,而王景清在崗位上一直盡忠職守,從未出過任何紕漏,這段工作生涯一直是他的最珍貴的回憶。

即使後續王景清調任道雲南軍區,成爲了某分區的參謀長,但主席衛士的身份仍是其一生爲之驕傲的標籤。

不知伏筆是否是從此時埋下的,或許命運的巨輪自此就已駛航,緣分的種子早已深埋發芽,主席的衛士與主席的女兒在多年後成爲了一段佳話。

病弱才女身份特殊,人生兜兜轉轉跌宕起伏

1940年,在王景清投身革命的那一年,李訥出生了,出生在革命根據地延安。她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兒,這一年主席已經有48歲,老來得女,必然喜不自勝,李訥是唯一自小跟在主席身邊長大的孩子,這個小女兒得到的疼愛自是不用說。

但長在這樣的家庭備受疼愛的同時自然也要受到更嚴格的要求和期望,肩負着比別人更重的責任。

毛主席一家

好在天生聰穎的李訥並未讓人失望,她從小便勤奮好學,有理想有抱負,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十分感興趣,在19歲那年,李訥便成功考入了北大歷史系。

李訥爲人也確實應和了她的名字“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她頭腦聰慧但爲人謹慎低調,上學期間甚至都甚少有同學知曉她的身份。

但人就是這樣,不可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這樣一個好姑娘卻自小身體便不太好,小毛病鬧個不斷,雖然她從小便嚮往從軍,成爲一名真正的戰士,然而被身體原因所限,真正投身軍營已難以實現,爲平衡專業與理想,畢業後李訥選擇成爲了《解放軍報》的一名編輯,後續在政治生涯中也曾有過很大的發展。

在那場大運動的風波中,爲了讓女兒得到鍛鍊取得進步,主席決定讓李訥去江西井岡山的五七幹校勞動。李訥從小受到父親的薰陶和影響,對父親的崇拜和信任讓她並無二話,立刻照辦,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幾年的李訥即刻啓程南下去了江西,這時李訥已經快三十歲了。

因特殊的身份和內向的性格,李訥在幹校裏更是獨來獨往,大家對與其相處大多有所顧忌,即使有人給李訥介紹過幾個對象,也可惜都沒有成功。

李訥(左)

這樣孤單寂寥的生活卻突然被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打破了,這人叫小徐,也在五七幹校勞動,只有二十幾歲,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北戴河管理處的服務員,他的父親是個普通鐵路工人,他本人也是文化程度不高,但人卻是極爲熱情健談,性格外向活潑,長相也十分清秀俊朗。

李訥孤寂封閉的心就這樣被俘獲了,短暫的交往卻是如野火燎原,情感的迸發交融難以抵擋。

起先,周圍的人雖然也有所耳聞,但卻也是不以爲意,因爲兩人可無論是性格,身份,學識都不可同日而語,又如何能結合到一起,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沒過多久,兩人竟然就打了結婚報告。

可想而知,李訥的母親江青對這樁婚事是全然不同意的,尊重女兒自由的主席雖批示了同意,但最終也並未參加李訥的婚禮,只是託別人給她送去了一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爲結婚禮物。

這倉促而懸殊的婚姻也註定了潦草的結局,新鮮感退卻後,兩人之間的差距便開始顯露,即使李訥已經懷上了孩子,可最終也沒有阻擋住悲劇的結果,李訥和小徐離了婚,開始獨自撫養兒子徐小寧。

李訥和姐姐李敏

從這段失敗的婚姻開始,李訥的人生就逐漸更爲悽清,父親與世長辭,母親入獄服刑,自己身體多病,除了兒子外周圍也沒什麼親近之人,她開始了漫長而孤寂的生活。

與此同時,王景清的婚姻也並不順遂,他的妻子強勢好勝,兩人衝突不斷,最終也是離婚收場。兩個被婚姻傷害過的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雲南,此時還相隔千里並無交集,可月老的紅線終將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把兩個有緣的人栓在一起……

緣分相牽,攜手白頭,平淡餘生

1983年,在雲南軍區工作的王景清爲弔唁過世的老戰友回到了北京,並恰巧遇到了當年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李銀橋是與王景清一同工作過的老戰友老同事,革命感情十分深厚。

而李銀橋的妻子韓桂馨則是從小照看李訥長大,對李訥也十分眷顧親厚,夫妻倆知道李訥這些年過得十分艱苦,看着她獨自帶着孩子悽風苦雨的度日內心着實不忍,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來照顧幫助李訥,而此時出現的王景清簡直是上天突然送來的真命天子,李銀橋與韓桂馨夫婦倆一拍即合,決定給這兩個人牽上紅線。

雖然王景清的年齡比李訥大了十多歲,但因爲長期的軍旅生涯訓練,身姿挺拔,肩寬背厚,身體素質要比同齡人好,而且很有男人的陽剛之氣,爲人也是寬厚真誠。

雖然小時候沒有太多求學的機會,但在多年的工作中也已積累培養了較高的文化素質,且王景清曾經又是毛主席的警衛員,無論說是緣分、感情,還是條件都看起來十分相配。

在李銀橋夫婦的撮合下,兩人見了一面,覺得很有眼緣,幾次接觸下來也逐漸數落親密起來,王景清經常幫助李訥做一些活兒,減輕她的負擔,爲了能更長久地一起,王景清還將關係從雲南轉回了北京。

就這樣相處了小一年後,兩人都覺得脾氣秉性爲人做事都十分契合,便舉辦了簡單的婚禮,正式定了下來,爲人生的下半場選了一個合適的伴侶。

也許前半生太過風起雲湧,兩人都已更向往那種樸實真摯充滿煙火氣的生活。雖然戰爭時期身體也受過不少傷病,但畢竟當了一輩子軍人,王景清依舊十分勤快能幹,更因他心疼李訥身體不好,便大包大攬了家裏大部分的家務活,是一個十足的模範丈夫。

他們的小日子和所有普通的老百姓一樣,簡樸但卻有滋有味,爲度過寒冬去推着板車往家裏拉煤球,早早排隊搶購幾百斤的白菜醃酸菜,計算着買肉,分好以便能多喫幾頓,生活雖是清貧,但卻又開始顯現出生機與溫馨。

一個曾經的將軍和一個曾經的主席女兒就這樣低調地過着自己的小日子,享受着生活的平靜和溫暖。李訥曾大爲稱讚王景清的廚藝精湛,說自己只能做做清潔工,與婚前的苦悶孤寂不同,幸福平淡的生活讓兩個人又重拾了笑容,找回了生活應有的樂趣和希冀。

王景清爲人厚道,不僅對妻子李訥照顧得無微不至,對待繼子徐小寧也十分慈愛,王景清和李訥結婚時,他與前妻的子女早已長大成人各自成家,所以這一片父愛隨之就完全傾注在了繼子徐小寧身上。

婚後,李訥將兒子改隨了王景清的姓,改叫“王效芝”,據說也是有效仿外公毛潤之的意思。老兩口也是典型的中國父母,自己過得清苦些也無所謂,但對孩子卻是十分大方,極盡寵愛,爲了更好的照顧年紀尚小的王效芝,兩個人還省喫儉用省下錢給孩子專門請了一個保姆照看。

結婚後,李訥曾帶着王景清和王效芝去看了她的母親江青,曾對李訥第一段婚姻大爲反對和大加阻撓的江青這次卻是表露出了十分的滿意。

王景清是那種閒不下來的老幹部,離休後也不忘發光發熱,希望繼續爲社會貢獻些力量,他曾經自願擔任菜市場的秩序維護員,周圍的鄰里們無不交口稱讚。

除了生活上柴米油鹽的瑣事上互相看顧外,王景清和李訥在陽春白雪的精神層面也十分有共鳴,李訥畢業於北大歷史系,其文化層次自是不用說,年老後依舊熱愛讀書和鑽研,而王景清也同樣對文史方面非常感興趣。

他晚年時非常希望能將我國的紅色文化進行更好的推廣和傳承,他曾爲寫《神府紅軍游擊隊》一書,走訪了許多地方,查實了許多史實資料,期間和李訥也進行了不少的溝通交流,最終能成稿也自然是少不了妻子的幫助。

除此之外,王景清還十分喜歡音樂和書法,在音樂方面他參加過北京軍區的合唱團,在書法方面他和有着同樣愛好的李訥經常互相切磋,兩人的晚年最喜愛的休閒方式便是一起寫寫書法,散散步。

隨着年紀漸長,李訥的病痛更多了,爲了方便帶李訥去看病,王景清還買了一輛三輪車,也許你曾經在北京某個醫院的門口見過一對互相攙扶的白髮老夫妻就是他們。

兒子低調孝順,一家其樂融融

王效芝在兩夫妻的薰陶培養下也長成了一個富有才華但同時低調謙遜的好好先生。王效芝應該也是繼承了母親訥於言的性格,他不願意過多地暴露在鎂光燈下,也從不接受各種訪談,現今信息爆棚的年代,他依舊能安穩地藏於鬧市,低調地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查遍新聞後,我們大多也只能在偶爾回鄉祭祖的新聞中看到他的名字。

“王效芝”這個名字中也可以看出母親李訥對孩子的希冀,他既然擔當了這個名字,便也沒有令人失望,低調儒雅,穩健踏實,就連俊朗的面龐都有毛家一貫的風格,他是像他外公的。

王效芝

但王效芝並沒有選擇從政,而是踏踏實實地做了一個商人,自己也是頗具才華,流利的英文曾驚豔過許多客戶。他和爸媽一樣,喜愛簡單淳樸的生活,生意應酬之外的時間都給了家人,養花種菜,會會朋友下下廚,可能是繼承了父親王景清的手藝,他也能做出一桌可口的飯菜。

王效芝對王景清和李訥十分孝順,這個繼父在他兒時給他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他自然也投桃報李,在繼父年老時,爲他盡孝,王效芝經常會帶着兩位老人去看看風景,一家人享受着愜意而平淡的日子。

人活一世,三窮三富過到老,未經坎坷風霜也無法積澱出淡然平和的氣質,年輕時都向往璀璨絢爛的人生,但歷盡千帆後,才更知道平淡普通也是難能可貴。

王景清和李訥的前半生都充滿了不凡的經歷,或是時局所致,或是感情所迫,跌宕起伏中磋磨了他們曾經的反骨和棱角,也正因此讓他們更加明白了平淡生活的不易與美好。

王效芝jinkuang

老伴,老伴,就是老來相扶相伴,他們雖然未在最青春洋溢的年華時節遇到彼此,但歷經滄桑後的相知卻是更珍貴難得。一頭銀髮,一身洗得泛白的粗布衣服,一雙老北京布鞋,一輛三輪車,一對相互扶持的老夫妻便是愛情最終也是最美的樣子。

寬厚的肩膀,堅毅的身姿,厚重的品格,這就是王景清的人生寫照。

參透不凡人生後,方懂得成就平凡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