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春秋左傳正義》

我記得10年前,街上穿漢服的人還寥寥可數。但現在你去每個大城市的風景區轉一圈,肯定能找到不少穿着漢服拍照、跳舞、手持傳統樂器演奏的小哥哥、小姐姐。作爲路人,我原本只是覺得好看而已,欣賞欣賞就行,不覺得穿漢服這件事本身有啥多的意義。

直到前陣子穿韓服的人指責我們的漢服抄襲他們,才我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漢服本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爲什麼人家借鑑之後就理所當然地當成自己的?是不是我們自己還不夠重視導致的?這些年來,雖然不是漢服圈的人,但也是聽說過漢服圈內廝殺如何激烈。

小白剛入門,穿漢服不夠考究,就有前輩指責侮辱漢服;就算認真穿,打扮得無可挑剔上街去,照樣有路人指指點點,議論你標新立異,穿奇裝異服出門吸引別人目光滿足虛榮心。穿得好的、瞧不起水平不夠的;不穿的、又瞧不起穿漢服出街的;這大概就叫漢服鄙視鏈吧。

漢服美不美?相信大家的回答都是:美。幾千年文化傳承不是白來的。所以思來想去,我忽然發現問題出在穿漢服的方式、看漢服的人,以及漢服本身到底該怎麼傳承還沒定論這三方面。陝西小夥金少白就是一個資深漢服迷,因爲漢服,他走紅了,但也常年處在輿論中心。

金少白年紀並不大,也就26歲,但他穿漢服的“歷史”已經有十年了,在他讀書生活的城市,很多人都見過他長髮及腰、長袖翩翩,可能還隨身攜帶樂器出街坐地鐵公交的樣子,也就是說,在漢服還沒全面流行起來時,金少白已經開始穿了,他這人特堅持,一穿起來就不再脫;罵他的人也很堅持,以前罵瘋子,現在罵想出名走紅博眼球,標新立異而已。

語言暴力其實還挺可怕的,金少白能扛十年,就這點我挺佩服。可能很多人不明白金少白爲啥這麼堅持,其實,任何愛好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金少白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古詩詞,喜歡古典文化,父母又很支持他的興趣,其他男孩子喜歡打球,他卻喜歡參加學校詩歌朗誦活動。

高一的時候金少白首次嘗試穿漢服上臺,他發現這樣自己發揮能更好,詩詞的美配合古典漢服,那種氛圍是穿現代服裝完全不能比的。從那以後,金少白就深深迷戀上了漢服,爲了不讓父母擔心,他決定考上大學再追逐漢服夢。一個人有了目標就更有動力,2013年,金少白順利考上西安工程大學,從此就“放飛自我”了。

如果金少白是花父母的錢去不停買漢服,那罵聲肯定更多,不過金少白這點還是做得好,他讀書期間勤工儉學,自己賺錢交學費,不用父母操心,多的錢都用在漢服上。家裏人一開始也不明白,這些花花綠綠的衣服有啥好看的?爺爺奶奶看他穿,都說過去戲子才穿這個呢。

因爲金少白堅持,家裏人也就不攔他了,但父母很擔心他就業問題,勸他不要爲愛好耽誤工作。這回金少白又完美解決了,他畢業之後認識了一大羣志同道合的好友,不僅經常舉辦傳統文化沙龍,還因爲這些年學古典樂器頗有心得,開起了樂器培訓班。觱篥、篪、壎,這些樂器大家是不是完全不熟悉,沒聽過,甚至連名字都念不出來?

但金少白就能演奏,追隨他的學生不少,他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古典文化也有市場。接受採訪的時候,金少白已經是一副長髮及腰的模樣了,他說自己從大學就開始蓄長髮,這麼多年堅持穿漢服,不是爲了引人注目,而是想爲傳承中華文化盡一份力。看到越來越多人喜歡漢服,金少白特別開心,在他看來漢服有一種優勢是現代服裝不能比的:

西式服裝傳入國內後,大家穿衣服講究方便,追求審美時,主要是凸顯身材優勢;但漢服不同,漢服是讓身體和衣服達到和諧的美,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優雅東方氣質。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了,爲啥那麼多人喜歡漢服呢?其實這就是一種古典審美回潮啊,就像現在電視劇的妝容,是不是普遍沒有老劇好看?我記得以前《紅樓夢》、《武則天》、《上錯花轎嫁對郎》等電視劇妝容簡直出神入化,角色一顰一笑都是古典美,現在呢,一字眉厚粉底滿天飛,頂着現代妝容演古裝戲,也難怪觀衆不買賬了。

對於漢服流行,也大可抱着寬容的心態。畢竟這是個多元社會,不同的美匯聚在一起也很賞心悅目,不是嗎?

相關文章